中药红芪:功效与作用358


红芪,又名北芪,是中药中常用的补气药材,具有补气健脾、益肺止汗、托疮生肌的作用。其药性甘、温,归脾、肺经,为补气之要药。

功效与作用:1. 补气健脾

红芪性温,入脾经,具有补益脾气、健运脾胃的作用。适用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腹泻、便溏等症。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"红芪,补气健脾,益胃生津,止渴安胎。"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也将其列为上品,认为其"主五劳七伤,补中益气,久服轻身延年"。2. 益肺止汗

红芪温补脾胃,脾为生痰之源。脾胃虚弱时,运化水液失常,容易生痰湿,导致咳嗽多痰。红芪补脾益肺,从而祛痰止咳。此外,红芪还能益肺固表,减少出汗。适用于肺气虚弱、自汗、盗汗等症。如《医林纂要》中记载:"红芪,补肺益气,固表止汗,益气生津,利大小便"。3. 托疮生肌

红芪补气健脾,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胃虚弱时,气血化生不足,容易导致疮疡久不收口。红芪补益气血,促使疮口生肌长肉,加快伤口愈合。适用于久不收口疮疡、溃疡等症。如《本草求真》中记载:"红芪,疮疡久不收口,溃烂无肌,补气调脾,托疮生肌。"《药性本草》中也认为其"主治疮痈久不收敛,痘疮发背"。使用方法:

红芪一般煎服,用量5-15克。也可入丸、散、膏等。临床上,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,以增强疗效。如补气养血方剂中,常配伍黄芪、当归、白术等;补脾止泻方剂中,常配伍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;益肺固表方剂中,常配伍黄芪、白术、防风等。禁忌:

红芪属温补之品,阴虚火旺、高血压、热性病证者慎用。服用红芪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之物。总结:

中药红芪具有补气健脾、益肺止汗、托疮生肌的功效,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弱、肺气虚弱、疮疡久不收口等症。使用红芪时需遵循医嘱,合理用药,以获得最佳疗效。

2024-11-30


上一篇:蜂房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?中医药学为您解答

下一篇:中药的宝库:探索各种中药的功效与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