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肾双补、健脾祛湿的中药名方剂102


在中医理论中,“脾虚湿困”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常见病机,表现为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泻或大便不成形、舌苔白腻、脉象濡缓等。治疗此类疾病,中医常采用健脾祛湿的方法,以下介绍几个经典的中药名方剂:

一、补中益气汤

本方出自《伤寒论》,由黄芪、参苓、白术、甘草、炙草、升麻、柴胡组成。具有补中益气、健脾益肺、升阳举陷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中气下陷所致的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腹痛、大便溏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气血两亏、体虚浮肿等疾病的治疗。

二、参苓白术散

本方出自《伤寒论》,由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组成。具有健脾益气、渗湿利水、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虚食少、大便溏泻、脘腹胀满、舌苔白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疾病的治疗。

三、平胃散

本方出自《外台秘要》,由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甘草、陈皮组成。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气化湿、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滞食积所致的腹胀腹痛、消化不良、嗳气反酸、呕吐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胃脘不适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。

四、香砂六君子汤

本方出自《温病条辨》,由茯苓、白术、人参、甘草、陈皮、半夏、砂仁组成。具有健脾和胃、化湿止呕、理气安神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胃气不和所致的恶心呕吐、反酸泛吐、脘腹胀痛、食欲不振、舌苔白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胃炎、呕吐等疾病的治疗。

五、二陈汤

本方出自《伤寒论》,由茯苓、陈皮、半夏组成。具有化痰散结、理气和胃、除湿止咳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痰湿内阻所致的咳嗽痰多、胸闷气喘、恶心呕吐、脘腹胀满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结核、胸腔积液等疾病的治疗。

六、藿香正气散

本方出自《伤寒论》,由藿香、佩兰、白芷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橘皮、大腹皮组成。具有解表化湿、理气和胃、止呕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感受外邪所致的感冒发热、头痛身痛、呕吐腹泻、腹胀腹痛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夏季暑湿感冒、水土不服、腹泻等疾病的治疗。

七、参苓健脾丸

本方出自《中药学》,由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陈皮组成。具有健脾益气、化湿利水、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虚食少、大便溏泻、脘腹胀满、舌苔白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疾病的治疗。

八、归脾丸

本方出自《和剂局方》,由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黄芪、甘草、陈皮、山药组成。具有健脾益气、补血养心、化湿利水、安神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血两虚所致的倦怠乏力、心悸失眠、食欲不振、腹胀腹痛、大便溏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贫血、失眠等疾病的治疗。

九、补脾益肠丸

本方出自《医方集解》,由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黄芪、甘草、陈皮、山药、大枣组成。具有健脾益气、养血补虚、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血两虚所致的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腹痛、大便溏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慢性肠炎、腹泻等疾病的治疗。

十、健脾丸

本方出自《世医得效方》,由白术、茯苓、党参、甘草、陈皮组成。具有健脾益气、化湿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气虚食少、大便溏泻、脘腹胀满、舌苔白腻等证。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疾病的治疗。

2024-12-01


上一篇: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

下一篇:清热祛湿的中药配方,告别湿邪困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