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去寒祛湿,告别身体不适!117


在中医理论中,“寒湿”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,指人体内寒气和湿气过重,导致各种不适症状。寒湿入侵人体后,会阻碍气血运行,影响脏腑功能,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。

寒湿体质的表现:
怕冷、四肢冰冷
湿热、关节酸痛
乏力、疲劳
舌苔白腻
大便稀溏

去寒祛湿的中药:

中医治疗寒湿证,主要采用温阳祛寒、利水渗湿的方法,常用以下中药:

1. 附子:大热,归肾、脾经。温肾壮阳、散寒止痛。适用于阳虚寒盛、虚寒腹痛等症。

2. 肉桂:大热,归肾、脾、心、肝经。温补脾肾、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。适用于脾肾虚寒、气血凝滞等症。

3. 生姜: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。发汗解表、温中散寒、止呕止泻。适用于风寒感冒、呕吐腹泻等症。

4. 苍术:温,归脾、胃经。燥湿健脾、化痰散结。适用于脾虚湿盛、脘腹胀满、大便溏泄等症。

5. 白术:温,归脾、胃经。健脾益气、燥湿止泻。适用于脾虚湿困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泻等症。

6. 黄芪:微温,归肺、脾经。补气固表、益气升阳。适用于气虚乏力、自汗畏寒等症。

7. 白芍:微寒,归肝、脾经。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。适用于血虚肝郁、痛经、风湿痹痛等症。

8. 独活:温,归肝、肾经。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。适用于风湿痹痛、筋骨酸痛等症。

9. 薏苡仁:微寒,归脾、肺经。健脾利湿、清热解毒。适用于脾虚湿盛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10. 滑石:寒,归肺、胃经。清热利湿、利水通淋。适用于暑湿发热、小便不利、淋浊带下等症。

温馨提示:
寒湿证患者应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受湿。
饮食宜清淡温热,少食生冷寒凉之物。
中药祛寒祛湿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2024-12-12


上一篇:散寒祛湿怎样搭配中药吃

下一篇:祛湿中药一天喝几次:适量而饮,科学养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