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祛湿去寒常用中药大全170
中医认为,湿寒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湿性黏滞,寒性凝滞,两者结合在一起,会阻滞气血运行,损伤人体阳气,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。因此,祛湿去寒是中医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一、祛湿中药
1. 茯苓
茯苓性平,味甘淡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益气的功效。适用于痰湿水肿、脾虚腹泻、湿气过重等症状。
2. 薏苡仁
薏苡仁性凉,味甘淡,具有健脾利湿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适用于湿热型水肿、脾虚湿盛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3. 白术
白术性温,味苦甘,具有健脾燥湿、益气升阳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盛、泄泻不止、水肿胀满等症状。
4. 苍术
苍术性温,味辛,具有燥湿健脾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湿困中焦、脘腹疼痛、水肿胀满等症状。
5. 黄芪
黄芪性温,味甘,具有补气固表、利水渗湿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湿盛、卫气不固、水肿胀满等症状。
二、去寒中药
1. 附子
附子性大热,味辛甘,具有回阳救逆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阳虚衰竭、寒凝气滞、虚寒腹痛等症状。注意:附子有毒,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。
2. 干姜
干姜性温,味辛,具有温中散寒、止呕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寒湿内停、胃寒腹痛、呕吐腹泻等症状。
3. 肉桂
肉桂性大热,味辛甘,具有温补脾肾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肾阳虚、腰膝酸软、畏寒怕冷等症状。
4. 艾叶
艾叶性温,味苦辛,具有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寒湿内滞、痛经腹痛、宫寒不孕等症状。
5. 丁香
丁香性温,味辛,具有温肾壮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肾阳虚弱、畏寒肢冷、小腹冷痛等症状。
三、祛湿去寒中药搭配示例
1. 祛湿健脾方
茯苓、薏苡仁、白术、黄芪,可以健脾祛湿、利水渗湿,适用于脾虚湿盛、水肿胀满等症状。
2. 温阳化寒方
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艾叶,可以温阳化寒、散寒止痛,适用于寒湿内停、阳虚衰竭等症状。
3. 温经散寒方
艾叶、肉桂、丁香,可以温经散寒、止痛化瘀,适用于寒湿内滞、痛经腹痛、宫寒不孕等症状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中药祛湿去寒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辩证施治,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2.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时要谨慎,并咨询中医师。
3. 服用中药期间忌食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4. 坚持规律服用中药,才能取得较好的调理效果。不要擅自停药,以免影响疗程。
5. 如果服用中药后出现过敏或其他不适症状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2024-11-29
下一篇:脾虚湿盛痰多中药调理方法

中药小粉丹功效与作用详解:适用症、禁忌症及用药指南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zuoyong/69830.html

血竭中药别名大全及药用价值详解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69829.html

官枝的别名及药用价值深度解析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69828.html

祛湿止痒中药制剂:功效、配方及使用注意事项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69827.html

神阙穴贴敷中药:祛湿排毒,调理身体的有效方法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69826.html
热门文章

喝了祛湿中药唾液变多了,这是怎么回事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6494.html

清热祛湿的中药有哪些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66.html

中医祛湿妙方:中药贴化解湿邪不适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834.html

中药祛湿真能保肝吗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7607.html

中药祛湿茶的强力功效,告别湿气困扰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15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