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丁的中医功效与作用362


简介

地丁,又名土丁、败酱草,是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根叶均可入药,具有清热凉血、解毒消肿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感染性疾病。

药用部位

地丁入药的部位主要为全草,包括根、茎、叶。其中,根和叶的药用价值较高,性味苦、寒。

药性

地丁味苦,性寒,归肝、大肠经。具有清热凉血、解毒消肿、利湿退黄的功效。

功效与作用
清热凉血:地丁苦寒,入血分,能清热除烦,凉血止血。用于治疗热病、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等症。
解毒消肿:地丁能清热解毒,消肿利湿。用于治疗毒蛇咬伤、蜂蜇、痈肿疮毒、淋巴结炎等症。
利湿退黄:地丁性寒凉,能清热利湿,退黄疸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小便不通等症。
止痛:地丁中含有多种生物碱,具有镇痛作用。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疼痛肿胀等症。
抗菌消炎:地丁中含有的生物碱和酚类化合物,具有抗菌消炎作用。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、扁桃体炎等症。
抗肿瘤:研究表明,地丁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。
保肝:地丁能促进肝细胞再生,保护肝脏细胞。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等症。

用法用量

地丁可内服,也可外用。内服时,一般煎煮服用,用量为10-15克。外用时,可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涤患处。

注意事项

地丁性寒凉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慎用。长期大量服用地丁可能会引起腹泻、恶心等不良反应。

药方举例
清热凉血汤:地丁、生地黄、丹皮、黄连,各15克。水煎服。用于治疗热病、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、衄血等症。
解毒消肿散:地丁、蒲公英、连翘、金银花,各15克。水煎服。用于治疗毒蛇咬伤、蜂蜇、痈肿疮毒等症。
利湿退黄汤:地丁、茵陈、车前草、泽泻,各15克。水煎服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小便不通等症。


地丁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,具有清热凉血、解毒消肿、利湿退黄等功效。临床应用广泛,但须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2024-12-06


上一篇:中药钩藤:神奇的止痉良药

下一篇:中药宝典:了解常见中药及其神奇功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