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的茎、藤、梗:被忽视的药用宝藏,探秘植物“骨架”的独特功效176

大家好,我是您的中文知识博主!今天咱们聊一个可能有些“冷门”,却蕴藏着大智慧的话题——中药的茎、藤、梗、枝及其药用价值。
---
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平时聊起中药,最常提及的往往是根、叶、花、果实?比如人参补气靠它的根,菊花清热用它的花,枸杞滋补吃它的果。但植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,其连接根与叶、支撑花与果的“骨架”——茎、藤、梗、枝条,难道就只是个“配角”吗?

这里要先跟大家澄清一个概念。用户朋友提到“中药香蒂作用”,这其中“香蒂”一词在标准中药词汇中并不常用,更多时候“蒂”是指瓜果之柄或连接花瓣、叶片的短柄。然而,结合上下文和我们对中药部位的理解,我推测大家可能想探讨的是中药中那些常常被统称为“枝干”或“茎秆”的部分,包括:
茎(Jīng):植物的主干部分,如麻黄的茎、桂枝等。
藤(Téng):缠绕或匍匐生长的茎,如鸡血藤、忍冬藤等。
梗(Gěng):较细的枝条、花或果的柄,如荷叶梗、玫瑰花蒂(此处的“蒂”更多是花萼及花柄相连的部分)。
枝(Zhī):从主干上分出的分枝,如桑枝。

这些部位,虽然不像根部那样深沉厚重,也不像叶片那样轻灵疏散,更不像花果那样鲜艳夺目,但它们在中药体系中却扮演着承上启下、贯通全株、引导药性的独特角色。它们以其特殊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,在中药家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。

一、 概念辨析:中药“骨架”的独特价值

中药学强调“整体观念”和“辨证论治”。植物的每个部位,因其生长环境、生理功能的不同,其所含的化学成分、归经、药性、功效也会有所差异。茎、藤、梗这类部位,往往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:
质地坚韧,药性善走窜: 相比根的沉降、叶的轻浮,茎藤类多质地相对坚韧,其药性往往能“走窜”,意指药力穿透力强,善于通达四肢百骸、经络关节,治疗痹症、肢体麻木等效果显著。
承上启下,调和气机: 它们连接根部与上部,是植物体内水液、营养物质运输的“高速公路”。因此,有些茎藤类药材具有调和气机、升清降浊的功效。
化湿利水,通络止痛: 许多藤类药材生长于潮湿环境,或本身具有疏通脉络的特性,因此在祛风湿、通经络、利水渗湿方面表现突出。
独特的化学成分: 不同的植物在茎、藤、梗中积累的次生代谢产物,如生物碱、黄酮、萜类、木脂素等,与根叶花果可能有所不同,从而带来独特的药理活性。

二、 常见“茎、藤、梗”类中药及其药理作用

现在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被“忽视”的药用宝藏,看看它们都有哪些不凡之处:

1. 活血通络、祛风除湿的“藤类悍将”


藤类中药因其缠绕攀援的生长特性,往往被认为具有活血通络、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之功,尤其善治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。它们就像柔韧的筋脉,能帮助人体疏通郁滞。
鸡血藤(Jī Xuè Téng):

药用部位: 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。
主要功效: 活血补血,调经止痛,舒筋活络。
特点: 其断面有明显的同心环纹及偏心性,木部呈棕红色,故名“鸡血藤”。性温而不燥,既能活血,又能补血,常用于月经不调、痛经、肢体麻木、风湿痹痛等症。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黄酮类、甾醇类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调节免疫等作用。


络石藤(Luò Shí Téng):

药用部位: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。
主要功效: 祛风通络,凉血消肿。
特点: 性微寒,味苦,善于清除经络中的风湿热邪,适用于风湿热痹,关节红肿热痛,以及筋脉拘挛、麻木。因其性凉,还可用于疮疡肿毒。


忍冬藤(Rěn Dōng Téng):

药用部位: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或同属其他植物的干燥藤茎。
主要功效: 清热解毒,疏风通络。
特点: 即金银花的藤茎。其药性与金银花相似,但更偏重于疏风通络,清解全身热毒。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、痈肿疮毒、风湿热痹、关节红肿热痛等。


桑枝(Sāng Zhī):

药用部位: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。
主要功效: 祛风湿,利关节。
特点: 性平,味苦微甘。能引药达于四肢,尤善治疗风湿痹痛,肩臂、关节酸痛麻木。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黄酮类、生物碱等成分,具有降血糖、降血压等作用。



2. 平肝熄风、镇惊安神的“独秀”


这类药材能针对肝风内动引起的症状,起到平抑作用。
钩藤(Gōu Téng):

药用部位: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等的带钩枝梗。
主要功效: 清热平肝,熄风定惊。
特点: 钩藤是少数以带钩的枝梗入药的药材。性微寒,味甘苦,主入肝经。是治疗小儿惊风、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目眩、抽搐痉挛的要药。其独特之处在于既能平肝熄风,又不过于寒凉伤胃。



3. 清热利湿、通利水道的“通窍能手”


一些茎藤类中药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,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湿。
木通(Mù Tōng):

药用部位: 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或毛茛科植物川木通等的干燥藤茎。
主要功效: 利尿通淋,清心除烦,通经下乳。
特点: 其药如其名,能通利小便,尤其适用于湿热淋证,小便短赤涩痛。还能引热下行,清心火而除烦。部分木通品种(如关木通)因含马兜铃酸,现已禁用或限用,临床多用川木通或小木通代替,需注意甄别。


竹茹(Zhú Rú):

药用部位: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青秆竹等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(即竹子内部的薄片)。
主要功效: 清热化痰,除烦止呕。
特点: 性微寒,味甘。能清肺胃之热,化痰止咳,尤其适用于热痰、烦躁、失眠、恶心呕吐等。它不同于竹沥(竹子烧灼后的液体),竹茹更偏重于清胃热、降逆止呕。



4. 升降气机、调和脾胃的“轻灵之物”


一些较轻的梗类药材,具有引导气机升降、调和脏腑的功效。
荷叶梗(Hé Yè Gěng):

药用部位: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柄。
主要功效: 升发清阳,理气通滞,解暑。
特点: 荷叶梗与荷叶的药性有相似之处,但荷叶梗更强调其“升发清阳”的特性,能升举脾胃清气,用于脾虚泄泻。同时,它也能理气,缓解胸闷、腹胀,兼有解暑功效。


玫瑰花蒂(Méi Guī Huā Dì):

药用部位: 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花萼及花柄相连的部分。
主要功效: 行气活血,解郁。
特点: 玫瑰花本身就有行气解郁的功效,其“蒂”部分药性更加内敛而专注于此。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、乳房胀痛、情志不畅等。它能起到引导、辅助玫瑰花药效的作用。



5. 特殊部位的“蒂”——瓜蒂


虽然“瓜蒂”严格意义上是果实之蒂,但它也属于“蒂”类药材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,药性峻猛。
瓜蒂(Guā Dì):

药用部位: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果蒂。
主要功效: 涌吐痰食宿水。
特点: 性寒,味苦,有毒。其药力峻猛,能催吐,使胃中痰饮、宿食、毒物从口中吐出,以迅速排除毒邪。常用于食物中毒、中风痰壅、癫痫、湿热黄疸等,但需严格掌握剂量,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不可滥用。



三、 炮制与配伍的智慧:锦上添花

中药的魅力,不仅在于其天然的药性,更在于人对它的驾驭。茎、藤、梗类药材,通过独特的炮制方法和精妙的配伍,能发挥出更强大的疗效:

例如,桂枝(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),其温通、解表发汗的功效是其枝条特有的。在经典方剂桂枝汤中,它与芍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配伍,能调和营卫,解肌发汗,治疗风寒感冒。若不取其嫩枝,而取其皮(肉桂),则功偏温里散寒,药效深沉。这就是部位不同,药效也不同的典型。

炮制方面,一些藤类药材可能会经过酒炒(如酒鸡血藤),以增强其活血通络的作用;一些枝条如桑枝,可能会经过炒制,以缓解其寒性,使其更适合虚寒体质的患者。这些都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于药性引导和强化的重要性。

四、 现代研究的视角

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科学家们对中药的茎、藤、梗等部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。通过化学分析,分离出这些部位特有的活性成分,如钩藤中的钩藤碱、鸡血藤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。药理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在抗炎、镇痛、调节免疫、保护心血管、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作用,为传统药效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结语

中药是一个深邃而广阔的宝库,植物的每个部分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。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茎、藤、梗、枝,正是中药整体观念的生动体现。它们犹如植物的“骨架”与“血管”,承载着生命的力量,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下次当你看到一株药用植物时,不妨多看一眼它的枝干,也许其中就蕴藏着大自然的又一个奇妙馈赠。

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让你对中药的这些“非主流”部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 Appreciation!如果你对中药的任何其他部分或话题感兴趣,欢迎随时留言,咱们下期再聊!

2025-11-06


上一篇:中医抗疫:深度解读中药在新冠预防、治疗与康复中的科学作用

下一篇:揭秘民间“寻常草药”龙葵:清热解毒、消肿利湿,您不得不知的健康宝藏与服用禁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