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典籍中中药的别名372


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,在中药领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中药材,并赋予它们独特的别名,这些别名既反映了佛教的思想,也体现了中药的药性特征。

1. 罗汉松——罗汉果

罗汉松是松科常绿乔木,果实称为罗汉果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罗汉果原产于广西,其果实呈圆形,表面布满刺状突起,酷似十八罗汉的头部,故得名罗汉果。罗汉果性凉味甘,具有清热润肺、止咳化痰的功效,被誉为“神仙果”。

2. 菩提子——豨薞子

菩提子是豆科植物豨薞的种子,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相传,释迦牟尼成佛后,常坐于菩提树下说法,而菩提子就被信徒视为佛祖的象征。豨薞子呈圆形或卵形,表面质地坚硬,颜色呈黑色或褐色,具有清热利尿、活血化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由于其种子与菩提树的果实相似,故得名菩提子。

3. 不二草——紫苏

不二草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在佛教中象征着“不二法门”,即通往觉悟的唯一途径。紫苏性温味辛,具有解表散寒、理气和胃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感冒、咳嗽、腹痛等症。其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,边缘呈锯齿状,叶面呈深绿色,故得名不二草。

4. 佛手柑——佛手

佛手柑是芸香科常绿灌木,其果实称为佛手。佛手形状奇特,果皮呈黄色或橘红色,手指状突起排列整齐,酷似人手合十状,故得名佛手。佛手柑性温味酸,具有理气化痰、消积导滞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胸闷气短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
5. 白莲藕——莲花

白莲藕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,其根茎称为莲藕。在佛教中,莲花象征着清净无染,是佛祖座下的圣洁之花。莲藕性寒味甘,具有清热凉血、健脾益胃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、食欲不振等症。其根茎呈圆柱形,颜色洁白如玉,故得名白莲藕。

6. 慈菇——慈菇

慈菇是慈姑科一年生水生植物,其块茎称为慈菇。在佛教中,慈菇象征着慈悲怜悯之心。慈菇性寒味甘,具有健脾和胃、益气补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、脾胃不和等症。其块茎呈圆形或椭圆形,表面光滑,颜色呈紫黑色或褐色,故得名慈菇。

7. 佛耳草——知母

佛耳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根茎称为知母。在佛教中,佛耳草象征着佛祖的耳朵,具有聆听众生苦难的寓意。知母性寒味苦,具有清热滋阴、润肺止咳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阴虚发热等症。其根茎呈扁圆形或卵形,表面布满细密的褶皱,酷似佛祖的耳朵,故得名佛耳草。

8. 龙胆草——龙胆

龙胆草是龙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其根茎称为龙胆。在佛教中,龙胆象征着降魔除妖的力量。龙胆性苦味寒,具有清热泻火、利胆退黄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胆囊炎、黄疸等症。其根茎呈圆柱形或圆锥形,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色,质地坚硬,故得名龙胆草。

9. 半夏——半夏

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块茎称为半夏。在佛教中,半夏象征着半生半熟的悟道境界。半夏性辛味温,具有化痰解毒、降逆止呕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嗽、胸闷呕吐等症。其块茎呈扁圆形或卵形,表面呈灰白色或黄褐色,质地坚硬,故得名半夏。

10. 鬼臼——鬼臼

鬼臼是梧桐科落叶乔木,其果实称为鬼臼。在佛教中,鬼臼象征着驱除邪祟的力量。鬼臼性温味苦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疮毒肿痛、跌打损伤等症。其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,表面布满刺状突起,颜色呈褐色或黑色,酷似鬼怪的面孔,故得名鬼臼。这些佛禅中药别名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渗透,也体现了古代中医药学对中药材的深入了解和形象联想。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价值,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,成为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
2024-12-14


上一篇:猫乳中药别名大揭秘

下一篇:中药根萌的别称及功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