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黄芪的别名与功用166


黄芪,又名北芪、黄耆、齐头草、甜根草,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,因其根部呈圆柱形,表面黄褐色而得名。

别名黄芪的别名众多,各地称呼不一,常见的有:

北芪:产于北方,故称北芪。
黄耆:因其根部呈黄色而得名。
齐头草:根部齐整,故名齐头草。
甜根草:根部甘甜,故名甜根草。
刮风根:根部粗壮,遇风即倒,故名刮风根。
补气草:性温补,有益气固表的功效,故名补气草。
长命草:入药后有延年益寿之效,故名长命草。

药性与功效黄芪性微温,味甘甜,归脾、肺二经,具有以下功效:

益气养血:黄芪含有多种皂苷,能促进红细胞生成,补血养气,适用于气血虚弱、面色苍白、心慌气短等症。
固表止汗: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,固涩腠理,防止外邪入侵,用于自汗、盗汗、气虚表虚等症。
利尿消肿:黄芪含有黄芪多糖,能促进排尿,消肿利湿,用于水肿、尿少等症。
抗衰老:黄芪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延缓衰老,改善皮肤状态。
调理脾胃:黄芪能健脾益胃,改善消化功能,用于食欲不振、脾虚泄泻等症。

用法与用量黄芪通常以煎煮或泡水代茶饮用,用量一般为5-15克。也可入汤、粥中食用。

禁忌与注意事项
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黄芪,以免加重虚火。
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黄芪,以免助热。
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黄芪。

搭配使用黄芪常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使用,以增强疗效。比如:

黄芪搭配党参、白术,用于气虚脾胃虚弱。
黄芪搭配桂枝、麻黄,用于表虚自汗。
黄芪搭配茯苓、泽泻,用于水肿尿少。

结语黄芪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,具有益气补血、固表止汗、利尿消肿等多种功效,在临床应用中广泛。但需注意其禁忌与注意事项,以免产生不良反应。

2024-12-18


上一篇:马莲草中药别名:一草多名,药用价值丰富

下一篇:中草药节令卜卦的别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