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黄芪:别称、功效、禁忌347


中药黄芪,别称颇多

中药黄芪,亦称黄耆、北芪、绵芪、粉芪等,别名众多。其中,“黄芪”一词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中记载,黄芪味甘性温,具有益气固表、补虚固脱之功效。

黄芪的功效与作用

黄芪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,素有“补气之王”之称,其主要功效包括:
补气固表:黄芪具有补益气血、固涩表气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气虚表虚所致的自汗、盗汗、乏力等症状。
托毒生肌:黄芪具有托毒生肌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疮疡久不愈合、体虚溃疡等症。
利水消肿: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水肿、尿少等症。
降血糖:研究表明,黄芪含有黄芪多糖等成分,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,可辅助治疗糖尿病。

黄芪的禁忌与注意

虽然黄芪功效众多,但并非人人适宜。以下人群应慎用黄芪:
阴虚火旺者:黄芪性温,阴虚火旺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。
表实邪盛者:表实邪盛者,如发热、咳嗽、咽喉肿痛等,服用黄芪后可能加重病情。
气滞者:气滞者服用黄芪后可能出现腹胀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
对黄芪过敏者:对黄芪过敏者禁止服用黄芪。

此外,服用黄芪还应注意以下事项:
不宜久服:黄芪性温,久服可能导致上火等问题。
不宜与辛热药物同服:黄芪性温,与辛热药物同服可能加重上火的症状。
不宜与补气滞血药物同服: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,与补气滞血药物同服可能导致气血瘀滞。

黄芪的炮制与应用

黄芪在应用前需要进行炮制,炮制方法有生用、蜜炙、麸炒等。不同炮制方法可改变黄芪的药性,如生用黄芪补气固表作用较强,而蜜炙黄芪补气养血作用较好。

黄芪在中药处方中应用广泛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当归等药物配伍使用。同时,黄芪还可用作补益气血的食品,如黄芪炖鸡、黄芪泡茶等。

综上所述,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,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肿等功效。但黄芪性温,不宜久服,且有 certain禁忌人群。服用黄芪前应咨询医生,并根据医生指导合理使用,方能发挥其最佳疗效。

2024-12-23


上一篇:中药大小根别名大全图鉴:助你轻松识别中药材

下一篇:娑罗果的别名:一个中药材的多彩名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