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中的青乌子,到底指的是哪味中药?155


在中医药典籍中,“青乌子”一词经常出现,它既可指一种植物,又可指一种由该植物制成的中药材。对于“青乌子”这一名称,不同的古籍或现代著作中,其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,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困惑。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,对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背后的中药材进行一番考证,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。

别名考证

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其载有“青乌汤”一方,方中即包含“青乌子”一味药材。然而,关于“青乌子”具体所指何物,古籍中却说法不一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:
乌头:《本草经集注》认为,“青乌子”即乌头,又称“草乌头”。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块根,其根状粗壮,呈纺锤形或圆锥形,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,断面灰白色,质坚实,有特异腥臭,味辛、苦、麻。乌头有毒,内服应严格遵医嘱。
草乌: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,“草乌”,一名“青乌”。陶弘景注:“今人呼青乌子者,正此草乌也。”草乌即草乌头,与上述乌头同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干燥块根,但在形态和药性上略有差异。草乌头表面较光滑,无明显纵皱纹和横长皮孔,质较软,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气味较淡。草乌的毒性也较乌头小。
青蒿:《名医别录》载,“青蒿,一名青乌”。苏颂注:“今人呼青蒿子者是也。”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全草,叶互生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或羽状浅裂,质薄,表面绿色,有腺点。青蒿气香,味苦。青蒿不含乌头碱等有毒成分,药性平和。
马兜铃:《本草纲目》载,“马兜铃”,一名“青乌”。李时珍注:“彼云产于青城山,采于三乌月,故名青乌。”马兜铃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的干燥根,略呈圆柱形或纺锤形,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明显纵皱纹和横长皮孔,质坚硬,断面黄白色,有特异气味,味苦。马兜铃含马兜铃酸等有毒成分,内服应严格遵医嘱。

综上所述,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在古籍中有多种含义,可能对应着不同的中药材。具体所指何物,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相关文献的记载进行判断。

现代应用

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实践中,“青乌子”一词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
乌头:沿用古籍中的含义,指代乌头这一中药材。乌头有毒,内服必须严格遵医嘱,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、头痛眩晕等症。
青蒿:指代青蒿这一中药材。青蒿不含乌头碱等有毒成分,药性平和,常用于治疗疟疾、发热等症。
青乌丸:一种由乌头、甘草等中药材制成的复方中成药。青乌丸有温经散寒、止痛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等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“青乌子”一词在古籍中含义多样,因此在现代中医药文献和药典中,一般会对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进行明确的解释或标注,以避免混淆。

结语

总而言之,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在古籍中有多种含义,可能对应着不同的中药材。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实践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相关文献的记载,对“青乌子”这一别名所指代的具体中药材进行准确的辨识。正确使用中药材,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,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

2024-12-24


上一篇:华铁草及其别名:中医宝草的丰富内涵

下一篇:中药红老的别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