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高良姜,别名繁多,功效神奇38


高良姜(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),又名良姜、北高良姜、南高良姜、沙姜、姜荎、炮姜、良姜炮、黑良姜、小良姜、益智仁、益智、破故纸、干姜、红良姜、白良姜、姜辣、高良京等,是姜科山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根茎芳香辛辣,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,具有温中散寒、消食止呕、解毒利尿等功效。

高良姜的别名由来

1. 良姜:“良”有美好之意,表明高良姜药用价值高,品质优良。

2. 北高良姜:产于中国中北部地区,与产于南方的南高良姜相对应。

3. 南高良姜:产于中国南部地区,药效略逊于北高良姜。

4. 沙姜:因其根茎生长在沙质土壤中而得名。

5. 姜荎:“荎”指姜的芽,形容高良姜的根茎上有姜芽。

6. 炮姜:指经过炮制(加热)的高良姜,药性更温,止呕效果更好。

7. 良姜炮:与炮姜同义,但更强调炮制的过程。

8. 黑良姜:根茎外部呈黑色,药效较强。

9. 小良姜:根茎较小,药性较弱。

10. 益智仁:因其果实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而得名。

11. 益智:与益智仁同义,但更强调其益智作用。

12. 破故纸:形容高良姜具有温中散寒、行气消胀的作用,可以“破除”体内积滞的“故纸”。

13. 干姜:指晒干后的高良姜,药性更温,止呕效果更好。

14. 红良姜:根茎外部呈红色,药效较强。

15. 白良姜:根茎外部呈白色,药效较弱。

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

高良姜性温味辛,归脾、胃、肝经,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:
温中散寒:用于治疗寒性胃痛、腹痛、呕吐、泄泻等症。
消食止呕:用于治疗食积不化、呕吐呃逆、反胃泛酸等症。
解毒利尿:用于治疗风热感冒、毒蛇咬伤、水肿尿少等症。
抗菌消炎:体外实验表明,高良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。
镇痛止血:高良姜中的姜辣素具有镇痛止血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痛经等症。
护肝利胆:高良姜中的挥发油具有保护肝细胞、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肝炎、黄疸等症。
益智明目:高良姜果实中的益智仁具有益智明目、镇静安神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、视力下降等症。

高良姜的使用方法

高良姜一般入汤剂或泡水饮用,也可入丸、散、膏剂。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医嘱。

1. 汤剂:取高良姜10-15克,加水煎服,每日1-2剂。

2. 泡水饮:取高良姜5-10克,切片或研成粉末,用沸水冲泡,代茶饮。

3. 入丸剂:将高良姜研成粉末,与其他药材配伍制成丸剂,每日服用3-5克。

4. 入散剂:将高良姜研成粉末,与其他药材配伍制成散剂,每日服用1-2次,每次3-5克。

5. 入膏剂:将高良姜与其他药材配伍制成膏剂,外敷或内服。

高良姜的注意事项

1. 高良姜性温,热性体质者、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。

2. 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炎患者应慎用高良姜。

3. 孕妇忌服高良姜,以免引起流产。

4. 服用高良姜后,可能会出现口干、咽痛等不适症状,一般无需特殊处理。

5. 高良姜与乌头、川乌等有毒药物配伍时,应严格遵医嘱,避免中毒。

结语

高良姜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传统中药材,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寒性胃痛、食积不化、呕吐、泄泻、风热感冒等症。需要注意的是,高良姜性温,服用时应注意禁忌,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。

2024-12-01


上一篇:中药海龙的别名与相关知识

下一篇:揭秘中药大戟的别名百科全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