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红芪的别名292


红芪,又名北芪、蒙古芪、西河芪、紫河芪、红花芪、野芪、美芪、甜芪、黄芪、沙参、红参、白芪等。其中,红芪、紫河芪、蒙古芪最为常用。

一、红芪

红芪,又名红花芪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)的干燥根。主产于内蒙古、甘肃、山西、宁夏、河北等地。红芪性温,味甘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补气固表、托疮生肌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常用于脾虚气弱、自汗、盗汗、浮肿、疮疡不敛等症。

二、紫河芪

紫河芪,又名西河芪,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(Astragalus membranaceus(Fisch.)Bunge)的干燥根。主产于山西、内蒙古、甘肃等地。紫河芪性温,味甘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补气健脾、固表止汗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常用于脾虚气弱、自汗、盗汗、浮肿、疮疡不敛等症。紫河芪比红芪补气之力更强,但固表之力稍弱。

三、蒙古芪

蒙古芪,又名北芪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)的干燥根。主产于内蒙古、甘肃等地。蒙古芪性温,味甘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补气固表、益气生津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常用于脾虚气弱、自汗、盗汗、浮肿、疮疡不敛等症。蒙古芪补气之力较红芪弱,但固表之力较强。

四、其他别名

除了红芪、紫河芪、蒙古芪之外,红芪还有其他一些别名,包括:

黄芪:因其根茎为黄色,故称黄芪。
沙参:因其生长在沙质土壤中,故称沙参。
红参:因其根茎为红色,故称红参。
白芪:因其根茎为白色,故称白芪。

五、红芪的炮制

红芪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,常用的炮制方法有:

生用:将红芪洗净,晒干,即可使用。
蜜炙:将红芪与蜂蜜拌炒至表面呈金黄色,即可使用。
油炒:将红芪与植物油一起炒至表面呈棕色,即可使用。

六、红芪的应用

红芪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,常用于以下方面:

补气:红芪具有补气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脾虚气弱、自汗、盗汗等症。
固表:红芪具有固表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自汗、盗汗等症。
利尿消肿:红芪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浮肿等症。
托疮生肌:红芪具有托疮生肌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疮疡不敛等症。

七、红芪的禁忌

红芪虽为良药,但也有禁忌,以下人群不宜服用:

阴虚火旺者:红芪性温,阴虚火旺者服用后容易加重病情。
气滞血瘀者:红芪具有补气的功效,气滞血瘀者服用后容易加重病情。
实热证者:红芪性温,实热证者服用后容易加重病情。

总之,红芪是一种补气固表的良药,在临床上应用广泛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红芪也有禁忌,不适合所有人服用。因此,在服用红芪之前,应咨询中医师或药师,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。

2024-12-02


上一篇:关公须的中药别名,药用价值大揭秘

下一篇:宽筋藤别名大揭秘:认识神奇的中医药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