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的别名:药中黄参315


中药黄芪,又名北芪、绵芪、黄须根、甜根子、黄耆,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,因其外形似人参,且具有与人参相似的补益作用,故又称“药中黄参”。黄芪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常用药材之一,具有补气固表、益气升阳、托毒排脓、利水消肿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气虚表虚、自汗、盗汗、脱肛、久泻等证。

黄芪的药性与归经

黄芪味甘,性微温。归脾、肺经。具有补气固表、益气升阳、托毒排脓、利水消肿等功效。其中,补气固表是黄芪的主要功效,可用于治疗气虚表虚、自汗、盗汗、脱肛、久泻等证;益气升阳可用于治疗气虚脾虚、肺气虚、咳嗽气喘等证;托毒排脓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、乳痈、脓肿等证;利水消肿可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等证。

黄芪的用法用量

黄芪可内服,亦可外用。内服煎汤,用量5~15g;外用捣碎敷患处。黄芪性平,药性平和,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,但以下人群慎用:阴虚内热者、实症者、气滞食积者、大便溏泄者、破伤风者。对于阴虚内热者,黄芪补气生津,容易导致内热加重;对于实症者,黄芪补气生阳,容易助火生邪;对于气滞食积者,黄芪补气助阳,容易导致气滞加重;对于大便溏泄者,黄芪补气固涩,容易导致大便更加溏泄;对于破伤风者,黄芪补气止痉,容易导致破伤风加重。

黄芪的药方应用

黄芪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,常用于治疗各种气虚证。临床上,黄芪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,以增强疗效。例如:
黄芪桂枝五物汤: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大枣,用于治疗气虚表虚、自汗、盗汗、风寒感冒等证。
黄芪建中汤: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大枣,用于治疗气虚脾虚、中气不足、腹胀泄泻等证。
黄芪升麻汤:黄芪、升麻、柴胡、当归、芍药、大枣,用于治疗气虚血虚、肺气虚、咳嗽气喘等证。
黄芪托疮汤: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炙甘草,用于治疗气虚血瘀、疮疡肿毒、乳痈脓肿等证。
黄芪利水汤:黄芪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丹皮,用于治疗气虚水肿、小便不利等证。

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
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,包括:增强免疫力、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、保肝、利尿、降血压等。其中,增强免疫力是黄芪最主要的药理作用,其主要成分皂苷类物质具有激活巨噬细胞、增强抗体产生、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等作用,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。此外,黄芪还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、保肝、利尿、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,为黄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黄芪的选购与保存

选购黄芪时,应选择根身粗壮、皮色黄白、质地紧实、无霉变虫蛀的。保存时,应置于阴凉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,以防变质。

结语

黄芪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,常用于治疗气虚表虚、自汗、盗汗、脱肛、久泻等证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、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、保肝、利尿、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,为黄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在使用黄芪时,应注意以下几点:1.黄芪性平,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,但阴虚内热者、实症者、气滞食积者、大便溏泄者、破伤风者慎用。2.黄芪可内服,亦可外用。内服煎汤,用量5~15g;外用捣碎敷患处。3.选购黄芪时,应选择根身粗壮、皮色黄白、质地紧实、无霉变虫蛀的。4.保存时,应置于阴凉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,以防变质。

2024-11-29


上一篇:血通中药:解决血瘀的天然疗法

下一篇:川中中药别名宝典:揭秘药材背后的奇闻趣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