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姜泻的别名248


姜泻,中药名。辛,温,有毒。归脾、胃经。化湿醒脾,杀虫止泻。用于湿滞脾胃,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,小儿食积,虫积腹痛。

别名

姜泻、南姜、山姜、莽姜、阳姜、鬼姜、山柰、紫姜、生姜、吴茱萸、独脚姜、香姜、野姜、黄姜子、紫苏子、鸡舌香、葱姜蒜、花椒、桂皮、丁香、荜拨、白芷、良姜、益智仁、肉桂。姜泻为阳性,能驱邪避秽,故称为“鬼姜”;因其味辛辣,能醒脾胃,故称为“山姜”。

炮制

生用。

性味

辛,温,有毒。

功能主治

化湿醒脾,杀虫止泻。用于湿滞脾胃,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,小儿食积,虫积腹痛。

用法用量

0.3~1g。入丸、散。外用适量,捣碎敷。

禁忌

孕妇忌服。

药理作用

1、抑菌:姜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
2、驱虫:姜泻对蛔虫、绦虫有驱杀作用。

3、抗炎:姜泻能抑制大鼠足跖水肿。

4、镇痛:姜泻能抑制小鼠热板和醋酸扭体反应。

临床应用

1、治疗湿滞脾胃,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:姜泻辛温化湿,醒脾止泻,用于湿滞脾胃所致的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。常与藿香、佩兰、苍术等同用。

2、治疗小儿食积,虫积腹痛:姜泻辛温化湿,驱虫止痛,用于小儿食积,虫积腹痛。常与山楂、神曲、槟榔等同用。

注意

姜泻有毒,不可久服。孕妇忌服。

相关文献

[1] 中国药典委员会. 中国药典一部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5.

[2] 邹瑞光. 中药学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3.

[3] 戴金星. 中药大辞典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04.

2024-12-05


上一篇:云汉中药别名大揭秘:走近草药世界的另一面

下一篇:鬼昭:别名繁多,药用价值卓著的中药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