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的中药别名71


黄芪,又称蒙古黄芪、北芪、黄耆、刺儿芪、毛芪、绵芪、山芪、金芪、野芪、绵黄芪、黄岐等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。

黄芪别名的由来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:

1. 生长区域* 蒙古黄芪:指产于内蒙古地区的黄芪。
* 北芪:与南芪相对,指产于北方地区的黄芪,主要指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
2. 植物形态特征* 刺儿芪:黄芪根部带刺,故称刺儿芪。
* 毛芪:黄芪根部具有绒毛,故称毛芪。
* 绵芪:黄芪根部质地绵软,故称绵芪。
* 山芪:黄芪生长于山地,故称山芪。

3. 药用价值* 金芪:黄芪色黄,药用价值珍贵,故称金芪。
* 野芪:黄芪多生长于野外,故称野芪。

4. 用途* 绵黄芪:黄芪用作药材时,质地绵软,故称绵黄芪。
* 黄岐:黄芪根部呈岐状,故称黄岐。

其他别名* 黄芨:与金钗石斛相似,故称黄芨。
* 母参:黄芪具有补气益气之效,可代替人参,故称母参。
* 补气王:黄芪补气效果显著,故有“补气王”之称。
* 黄金草:黄芪药用价值极高,故称黄金草。

此外,黄芪还有其他一些别名,如芪参、补气参、益气参、气参、固表参、益卫参、天雄参、长生草、金不换、不老草等。

这些别名充分反映了黄芪在中药中的重要地位和用途,也体现了人们对黄芪的认可和推崇。

2024-12-06


上一篇:大云:中药界的“百变之王”

下一篇:中药界的“马甲大户”:甲术别名大揭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