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种中药的别名大全及功效详解339


在中医药领域,许多中药材拥有多个别名,这些别名往往源于药材的形态、产地、功效、以及民间流传的俗称。了解这些别名,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药材,以及更好地阅读古籍医方至关重要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九种常见中药及其常见的别名,并简述其功效。

一、人参(别名:黄参、人衔、地精、神草、百草之王)

人参,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。其别名“黄参”指的是人参经过炮制后颜色变黄的情况;“人衔”则形象地描述了人参根茎形状似人;“地精”、“神草”等别名则突显了人参珍贵稀有的特性以及强大的药效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止渴等功效,是补气名药中的上品,常用于治疗气虚、血虚、津亏等症。但需注意,人参并非人人皆宜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
二、黄芪(别名:绵芪、黄耆、王孙)

黄芪,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。其别名“绵芪”形容其根表面绵软;“黄耆”是古籍中常用的名称;“王孙”则带有几分传奇色彩,体现了黄芪在古代的珍贵地位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等功效,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要药,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、自汗盗汗、水肿、痈疽等症。黄芪性温,脾胃虚寒者需谨慎。

三、甘草(别名:国老、甜草、甜根、炙草)

甘草,是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。其别名“国老”体现了甘草在中药材中的地位,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;“甜草”、“甜根”则来源于其甘甜的味道;“炙草”指的是经过炮制后的甘草。甘草具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、缓急止痛等功效,是中医处方中应用最广泛的药材之一,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,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。但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引起水肿等副作用。

四、当归(别名:秦归、西当归、干归)

当归,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。其别名“秦归”指产自陕西秦岭地区的当归,质量较好;“西当归”则指产自甘肃等西部地区的当归;“干归”指的是干燥后的当归。当归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等功效,是妇科常用药,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痛经、血虚萎黄等症。但气滞血瘀者需谨慎使用。

五、白术(别名:于术、淅术、桴术)

白术,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。其别名“于术”、“淅术”、“桴术”等,则反映了白术的不同产地和形态特征。白术具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安胎等功效,是脾胃虚弱者的常用药,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、泄泻、水肿、胎动不安等症。

六、茯苓(别名:茯灵、松腴、茯苓皮)

茯苓,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其别名“茯灵”与“茯苓”意思相近;“松腴”指的是茯苓生长在松树根部,如同松树的精华;“茯苓皮”指的是茯苓的外皮。茯苓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、心悸失眠等症。

七、生地黄(别名:生地、鲜地黄、酒地黄)

生地黄,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鲜根茎。其别名“生地”指的是新鲜的地黄;“鲜地黄”与“生地”含义相同;“酒地黄”指的是用酒炮制后的地黄。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热病伤阴、阴虚发热、出血等症。

八、熟地黄(别名:熟地、酒地黄)

熟地黄,是生地黄经炮制后而成的中药材。“熟地”指的是经过炮制后的地黄;“酒地黄”指的是用酒炮制后的地黄,与生地黄的酒地黄炮制方法略有差异,功效也有细微区别。熟地黄具有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血虚、阴虚、精亏等症。

九、柴胡(别名:山菜、茈胡、柴草)

柴胡,是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。其别名“山菜”、“茈胡”等则来源于其植物形态和民间俗称;“柴草”则形象地描述了其干枯后的状态。柴胡具有疏肝解郁、升阳解表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、感冒发热等症。柴胡的升降作用值得注意,用药需谨慎。

综上所述,了解中药的别名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来源、特性以及功效,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。 然而,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还需咨询专业的中医师,切勿自行用药。

2025-04-08


上一篇:垂盆草的别名大全及功效辨析

下一篇:中药米壳:功效、别名及药用价值深度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