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中药正名、别名及功效辨析185


中医药博大精深,其中中药材的名称更是繁杂多样,一药多名的情况屡见不鲜。同一个药物,可能拥有正名、别名、商品名、地方名等多种称呼,这给中药材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了不少困难。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中药材进行正名、别名及功效的梳理,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中药。

一、人参

正名:人参(Panax ginseng C. A. Mey.)

别名:人衔、地精、神草、黄参、人蔘、地黄、百草之王、山参、园参、野山参、林下参等。 “山参”指野生人参,“园参”指人工种植的人参。“林下参”则介于两者之间,指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,模拟野生环境种植的人参。

功效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益智安神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欲脱、肢冷脉微、倦怠无力、心悸气短、健忘失眠等症。需要注意的是,人参并非人人适用,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。

二、黄芪

正名:黄芪 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)

别名:绵芪、黄耆、独根、王孙、百搭、善母、黄耆根等。 “绵芪”指的是根毛较多,质地柔软的黄芪。

功效:益气固表,利水消肿,托毒生肌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、中气下陷、脾虚泄泻、水肿、痈疽等症。黄芪性温,服用时需注意剂量及体质。

三、当归

正名:当归 (Angelica sinensis (Oliv.) Diels)

别名:秦归、当归身、西当归、干归、云归、血归等。“秦归”指产于陕西地区的当归,一般质量较好。“西当归”则特指产于新疆等地的一种当归,与产于甘肃、云南等地的当归相比,略有差异。

功效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。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闭、肠燥便秘等症。当归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孕妇需谨慎服用。

四、白术

正名:白术 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)

别名:于术、淅术、山蓟、白术根等。不同的产地和炮制方法也会导致名称略有差异。

功效: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。主要用于治疗脾虚倦怠、食少便溏、水肿、自汗等症。白术性温,脾胃虚寒者适宜服用。

五、甘草

正名:甘草 (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 ex DC. 或 Glycyrrhiza glabra L.)

别名:国老、甜草、甜根、粉甘草、炙甘草等。“炙甘草”指的是经过炮制后的甘草,其功效有所变化。

功效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润肺止咳,缓急止痛。甘草用途广泛,常用于调和诸药,但长期大量服用会引起水肿等副作用。

六、川芎

正名:川芎 (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.)

别名:芎藭、血芎、川芎头等。

功效: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头痛、风湿痹痛等症。川芎活血作用较强,孕妇需谨慎服用。

七、附子

正名:附子(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)

别名:乌头、附片、盐附子等。“附片”是附子的炮制品,毒性较附子降低。 不同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功效和毒性。

功效:回阳救逆,温通经脉,散寒止痛。 附子属剧毒中药,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总结: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中药的正名和部分别名及功效,实际应用中,中药材的名称和功效更为复杂,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。 学习中药,不仅需要掌握药物的正名,更需要了解其别名、来源、炮制方法以及功效主治,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知识防治疾病。 切记,用药需谨慎,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。如有疾病,请及时就医。

2025-04-20


上一篇:天丁中药:功效、别名及临床应用详解

下一篇:中药别名大全及详解:深入探秘常用中药的多种称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