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之霸,逆转阴阳之圣药——附子316


附子,又名草乌、附片、乌头等,系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素有“中药之王”之称。其根茎入药,性热味辛,有毒,归心、肾、脾经,具有温补阳气、回阳救逆、宣痹通络、散寒止痛之功效。自古以来,附子在中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备至。

别名由来

附子之所以得名,源于其生长习性。它寄生于铁杉、云杉等树木根部,紧贴其主根而生,如同附着在上面一般,故称“附子”。此外,由于其根茎呈球形,状如乌鴉头,故又名“草乌”;因其毒性较大,故又称“乌头”。

药用历史悠久

附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药,认为其“味辛温,主治寒瘫痛,风冷、风痹,拘挛寒疝,奔豚气,逆气,霍乱心腹痛,妇人月闭,阴寒,并杀鬼魅恶气”。可见,附子自古便被视为治疗寒证的要药,在驱邪避祟方面也颇有应用。

毒性与用药禁忌

附子性大热有毒,生用极其危险,轻则麻舌咽部,重则危及生命。因此,附子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入药,炮制后的附子称为附片。炮制方法有多种,常见的有生晒法、盐炒法、醋炙法等,不同炮制方法可改变附子的药性,使其毒性降低,温补阳气之性增强。

附子用药禁忌较多,以下人群应慎用或禁用:阴虚火旺者、孕妇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。此外,附子不宜与清热泻火药、温热性下泄药同用,以免加重毒性或耗伤人津。

药理作用
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附子及其生物碱乌头碱、次乌头碱等,具有以下药理作用:
兴奋中枢神经:可兴奋延髓呼吸中枢、中枢血管调节中枢,增强心肌收缩力,升高血压。
抗炎镇痛:可抑制环氧合酶活性,减少炎性介质释放,起到抗炎镇痛作用。
抗风湿:可抑制免疫细胞活性,减轻关节肿痛症状。
抗癌:乌头碱等生物碱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,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附子炮制品在临床应用广泛,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:
寒症:如阳气虚衰、四肢厥冷、畏寒怕冷、脉微欲绝等。
痹痛:如风寒湿痹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质增生等。
心衰:如心力衰竭、心源性休克等。
风寒表证:如风寒感冒、头痛身痛、发热恶寒等。
呃逆:顽固性呃逆,特别是寒证引起的呃逆。

著名方剂

附子作为中药君臣佐使中的“君药”,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,形成众多著名方剂,例如:
四逆汤:主治虚寒证,证见四肢厥冷、脉微欲绝等。
真武汤:主治下焦虚寒症,证见腹痛喜按、畏寒怕冷、小便频多等。
附子理中丸:主治脾胃虚寒症,证见腹胀腹痛、泄泻冷痢等。
乌头汤:主治风寒表证,证见头痛身痛、发热恶寒等。

结语

附子,作为中药界的“霸主”,以其温补阳气、回阳救逆之功,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但由于其毒性较大,用药必须谨慎,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同时,炮制后的附子药性平和,毒性降低,安全性更高,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。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,附子及其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将不断拓展。

2024-12-07


上一篇:中药药材的别称

下一篇:附子中药别名知多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