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大血藤的别名401


大血藤,又名五爪金龙、五爪龙、千年藤、铁脚佛藤、金线吊、水龙藤、山龙腾、落地扫、金木藤、血风藤等,为豆科植物血风藤的干燥茎藤。

形态特征

大血藤为多年生落叶藤本,披灰褐色或红褐色粗毛。茎圆柱形,中空,长达10余米,直径1-2厘米,具明显的纵条纹,节间长5-10厘米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小叶纸质,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4-10厘米,宽2-6厘米,边缘有细锯齿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钝形或圆形,上面绿色,疏生小刚毛和疏散的有腺齿,下面灰绿色,密生伏贴的短柔毛;总叶柄长5-10厘米,小叶柄长约5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,通常1-2个组成复总状花序,长5-10厘米;花萼钟状,长约5毫米,5裂,裂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;花冠蝶形,黄色,旗瓣宽卵形,长约1厘米,两侧稍内折,龙骨瓣较短,稍弯曲,基部有2个耳;雄蕊10,二体;子房上位,单室,胚珠2颗。

大血藤的花期为4-6月,果期为9-11月。果实为长角果,扁平,长5-8厘米,宽1-1.5厘米,两侧稍隆起,具一条纵沟,未成熟时绿色,成熟时变为褐色,具光泽;种子1-2颗,肾形或卵形,长6-8毫米,宽4-5毫米,表皮褐色,光滑而有光泽。

分布与产地

大血藤分布于中国华南、西南和华东地区,主要产于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福建、浙江等省。野生于山地灌丛或疏林中,海拔500-1500米。

中药材

大血藤入药的部分是干燥茎藤。采收时间一般在春、夏季,采后除去杂质,晒干即可。大血藤性味苦、微辛,归脾、肝、肾经,具有活血化瘀、祛风除湿、舒筋通络的功效。主治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骨折、筋骨萎缩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恶露不尽等症。

化学成分

大血藤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,主要包括生物碱、黄酮类化合物、挥发油、酚类化合物等。其中,生物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,已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铁脚藤碱、血藤碱、去甲血藤碱、异血藤碱、二甲基异血藤碱、环血藤碱、叶血藤碱等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异于菊苷、异于菊素、槲皮素、木犀草素等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δ-3-壬烯、壬醛、β-榄香烯、雪松烯、α-樟脑、香茅醛、异戊烯等。酚类化合物主要有没食子酸、咖啡酸、绿原酸等。

药理作用

大血藤具有多种药理作用,包括活血化瘀、抗炎镇痛、抗风湿、抗骨质疏松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。其中,活血化瘀作用是其最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,表现为促进血液循环、改善微循环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减轻血管内皮损伤、促进组织修复等。

大血藤的抗炎镇痛作用也十分显著,体外实验证明,大血藤的提取物对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如白三烯B4、前列腺素E2、肿瘤坏死因子α等。此外,大血藤还具有抗风湿、抗骨质疏松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,但这些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。

临床应用

大血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,主治以下疾病:
风湿痹痛:大血藤活血化瘀、祛风除湿的功效显著,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骨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。
跌打损伤:大血藤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骨折、 sprains、肌肉拉伤等疾病。
筋骨萎缩:大血藤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络的功效明显,可用于治疗筋骨萎缩、肌肉萎缩等疾病。
月经不调、痛经:大血藤活血化瘀、理气止痛的功效显著,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恶露不尽等疾病。

用法用量

大血藤一般煎服,用量为10-30克。也可研成细末,温水冲服,用量为3-6克。外用时,可将大血藤研成细末,调敷患处。

禁忌

孕妇禁用大血藤。气虚血虚者慎服。大血藤与补气血的药物不宜同用。

大血藤是中药中活血化瘀的常用药材,具有活血化瘀、祛风除湿、舒筋通络的功效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筋骨萎缩、月经不调、痛经等疾病。大血藤的药理作用丰富,包括活血化瘀、抗炎镇痛、抗风湿、抗骨质疏松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。但需要注意,大血藤孕妇禁用,气虚血虚者慎服,不宜与补气血的药物同用。

2024-11-29


上一篇:中药宝库中的瑰宝:甲珠的别名与广泛用途

下一篇:黄药子别称大全,了解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