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中药别名及用量详解364


中医药博大精深,其中许多中药材拥有多个别名,这常常给初学者带来困扰。 不同的别名可能源于药物的形态、产地、功效或民间流传,了解这些别名对于准确辨识和使用中药至关重要。此外,中药的用量也并非一成不变,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。本文将对一些常用中药的别名和用量进行详细讲解,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。

一、 人参

别名:园参、人衔、地精、黄参、棒槌、人参果(指人参果实)。

用量:一般3-9克,煎服。人参性温,大补元气,但需谨慎使用,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。 用量过大可能导致失眠、头痛等不良反应。 根据病情和体质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,甚至使用人参精等剂型。

二、 黄芪

别名:绵芪、黄耆、独根、百根、王孙。

用量:一般9-15克,煎服。黄芪性温,具有补气固表、利水消肿的功效。用量较大时,可能会出现口干、便溏等症状。 虚弱体质者可以适当增加用量,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
三、 当归

别名:秦归、西当归、当归身。

用量:一般6-12克,煎服。当归性温,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的功效。 孕妇、月经过多者应慎用。 血瘀较重者,用量可以适当增加,但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。

四、 白术

别名:于术、淅术、白术米、桴术。

用量:一般6-15克,煎服。白术性温,具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的功效。 脾胃虚弱者,可以适当增加用量。 但需注意,长期大量服用白术,可能导致食欲减退。

五、 甘草

别名:国老、甜草、炙草(炮制后的甘草)。

用量:一般3-10克,煎服。甘草性平,具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缓急止痛的功效。 甘草是常用中药,常作辅药使用,能够调和诸药。 但长期大量服用甘草,可能导致水肿、血压升高。

六、 生姜

别名:生姜、鲜姜。

用量:一般3-10克,煎服或鲜用。生姜性温,具有温中散寒、解表发汗的功效。 生姜用量较易掌握,一般根据病情和个人耐受程度调整,无需严格控制。

七、 大枣

别名:红枣、枣子。

用量:一般10-30克,煎服或直接食用。大枣性温,具有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大枣用量相对灵活,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。一般来说,直接食用更为方便,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。

八、 枸杞子

别名:枸杞、红杞、枸杞果。

用量:一般10-30克,煎服或直接食用。枸杞子性平,具有滋补肝肾、明目、益精的功效。 枸杞子可长期服用,但需注意,体质偏热者不宜过量服用。

九、 川芎

别名:芎藭、天芎。

用量:一般3-9克,煎服。川芎性温,具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的功效。 月经期间,需谨慎服用,孕妇禁用。

十、 茯苓

别名:茯灵、松茯苓、茯苓皮。

用量:一般9-15克,煎服。茯苓性平,具有健脾利湿、宁心安神的功效。 茯苓一般较为安全,但脾胃虚寒者应谨慎使用。

十一、 熟地黄

别名:生地黄(炮制前的生药)、酒地黄(炮制方法不同)。

用量:一般9-15克,煎服。熟地黄性温,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。 实证患者,如痰湿较重者,应谨慎使用。 服用熟地黄期间,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,如有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

十二、 山药

别名:薯蓣、淮山药、山药蛋。

用量:一般15-30克,煎服或直接食用。山药性平,具有健脾益胃、补肺益肾的功效。 山药较为平和,用量相对灵活,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。

十三、 菊花

别名:黄菊花、白菊花(按颜色分类)。

用量:一般3-10克,煎服或泡茶饮用。菊花性凉,具有清热解毒、明目降火的功效。 体寒者不宜过量服用。

十四、 陈皮

别名:橘皮、广陈皮。

用量:一般3-10克,煎服。陈皮性温,具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。 一般较为安全,但阴虚燥咳者慎用。

十五、 麦冬

别名:麦门冬。

用量:一般6-15克,煎服。麦冬性寒,具有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的功效。 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服用。

重要提示: 以上只是一些常用中药的别名和一般用量,仅供参考。中药的用量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、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,切勿自行用药。 如有需要,请务必咨询专业的医生或中医师,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、有效地使用中药。

2025-05-05


上一篇:中药鲜支:别名大全及辨识要点

下一篇:中药硕参:功效、别名及鉴别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