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则中药别名及药性功效详解100


中医药博大精深,中药材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,除了正式的药名,还有许多别名,这些别名往往来源于药物的形态、功效、产地、传说故事等,增加了中药学习的趣味性,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内涵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九则中药的别名,并结合其药性功效,为大家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。

一、人参 (别名:人衔、地精、黄参、神草)

人参,作为“百草之王”,其别名体现了人们对其功效的推崇。 “人衔”形象地描绘了人参根部形似人形;“地精”则突显其珍贵稀有;“黄参”指其某些品种颜色偏黄;“神草”则直接点明其神奇的药效。人参味甘、微苦,性温,具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益智安神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气虚欲脱、肢冷脉微、心悸气短、失眠健忘等症。值得注意的是,人参并非人人皆宜,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。

二、黄芪 (别名:绵芪、黄耆、王孙、独根)

黄芪,补气之王,其别名也多与形态或功效相关。“绵芪”形容其质地柔软;“黄耆”与“黄芪”谐音,只是写法略有不同;“王孙”则带有几分尊贵之意,暗示其在中药中的重要地位;“独根”则指其根茎粗壮,常单生。黄芪味甘,性微温,具有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等功效,是常用的一味补气中药,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、倦怠懒言、自汗盗汗、水肿等症。

三、当归 (别名:秦归、文州归、西当归、干归)

当归,妇科圣药,其别名大多与产地或形态有关。“秦归”指产自陕西地区的当归;“文州归”则指产自四川文州地区的当归;“西当归”泛指产自西部地区的当归;“干归”则是指干燥后的当归。当归味甘辛,性温,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肠燥便秘等症。

四、白术 (别名:于术、淅术、白术、桴术)

白术,健脾燥湿之要药,其别名也体现了其产地和形态特征。“于术”、“淅术”可能指产自不同地区的品种;“白术”是其正式药名;“桴术”则可能与白术的根茎形状有关。白术味苦、甘,性温,具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安胎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、泄泻、水肿、胎动不安等症。

五、甘草 (别名:国老、甜草、炙草、蜜草)

甘草,药中之和事佬,其别名大多体现了其药性或加工方法。“国老”体现了其在中药中的地位和作用;“甜草”则描述了其甜味;“炙草”和“蜜草”则指的是经过炮制加工后的甘草,炮制方法不同,功效也略有差异。甘草味甘,性平,具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、缓急止痛等功效,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,常作为调和药使用。

六、川芎 (别名:芎藭、川芎头、芎菜)

川芎,活血要药,其别名相对简洁。“芎藭”是川芎的古称;“川芎头”指其根茎部位;“芎菜”则可能与它的植物形态有关。川芎味辛,性温,具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头痛、眩晕、经闭、痛经等症。

七、熟地黄 (别名:生地黄、酒地黄、地黄)

熟地黄,补血经典,其别名主要区分其炮制方法。“生地黄”指未经炮制的生药;“酒地黄”指用酒炮制的熟地黄;“地黄”是其植物名称。熟地黄味甘,性温,具有补血滋阴,益精填髓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眩晕耳鸣、腰膝酸软等症。

八、茯苓 (别名:茯灵、松腴、茯苓皮)

茯苓,利水渗湿良药,其别名与形态及生长环境有关。“茯灵”与“茯苓”谐音;“松腴”指其生长在松树根部的特性;“茯苓皮”则指茯苓的外皮,功效与茯苓本体略有不同。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脾虚泄泻、心悸失眠等症。

九、附子 (别名:乌头、附片、盐附子)

附子,大热补阳要药,其别名体现了其来源和炮制方法。“乌头”指其原植物乌头的块根;“附片”指附子的炮制加工品;“盐附子”指用盐炮制的附子,其毒性较原药材降低。附子味辛、甘,性大热,具有回阳救逆、温通经脉、散寒止痛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阳气虚脱、肢冷脉微、心腹冷痛等症。但因其毒性较强,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
总而言之,了解中药的别名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渊源和精髓。在学习和使用中药时,除了关注其正式名称外,也应了解其别名,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记忆和辨识中药材,从而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。

声明: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。如有疾病,请及时就医。

2025-05-10


上一篇:西河柳:功效、别名及药用价值详解

下一篇:赤士中药:别名、功效与应用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