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特色中药材及别名大全367


福建,地处东南沿海,气候温暖湿润,植被丰富,素有“海上花园”的美誉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药用植物资源,许多药材自古以来就为福建人民所熟知和利用,并发展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别名。这些别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,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药材的认知和使用经验。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福建地区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及其别名,以飨读者。

一、根茎类药材:

1. 何首乌 (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.): 福建地区对何首乌的别名较多,常见的包括“夜合草”、“地精”、“多花蓼”。“夜合草”可能源于其叶片在夜间闭合的特性;“地精”则形容其在地下生长,珍贵难得;“多花蓼”则是其植物学名的直译。不同地区的称呼可能略有差异,例如有些地方会称之为“乌骨藤”、“乌骨七”。这些别名体现了人们对何首乌外形的观察和对其功效的推测。

2. 黄精 (Polygonatum sibiricum): 福建人称黄精为“鸡头参”、“黄鸡菜”、“山玉竹”。“鸡头参”指的是其根茎形状类似鸡头;“黄鸡菜”则可能与它的颜色和食用方式有关;“山玉竹”则突出了它与玉竹的相似之处,但生长于山地,更加珍贵。

3. 白术 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): 在福建,白术也有一些别名,例如“于术”、“白术根”、“苍术”。其中,“于术”可能是古代对白术的古称;“白术根”直指其药用部位;“苍术”则容易与另一种药材苍术混淆,使用时需注意区分。

4. 地黄 (Rehmannia glutinosa (Gaertn.) DC.): 福建地区对地黄的别名有“生地”、“熟地”、“酒地黄”。“生地”指新鲜的地黄;“熟地”则是指经过炮制后的地黄;“酒地黄”则指用酒炮制的地黄,这体现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性影响的认知。

二、叶类药材:

1. 车前草 (Plantago asiatica L.): 在福建,车前草俗称“车轮菜”、“猪耳草”、“牛舌草”。这些别名都形象地描述了车前草叶片的形状特征。

2. 鱼腥草 (Houttuynia cordata Thunb.): 鱼腥草因其特殊的腥味而得名,在福建也叫“臭菜”、“猪鼻拱”、“岑草”。“臭菜”直白地形容了它的气味;“猪鼻拱”则可能是形容其叶片形状;“岑草”则可能是对它的另一个称呼。

三、花果类药材:

1. 罗汉果 (Siraitia grosvenorii (Swingle) C. Jeffrey): 福建一些地区也种植罗汉果,称之为“假苦瓜”、“甜果”。“假苦瓜”可能指其形状与苦瓜类似;“甜果”则强调其甜味。

2. 金银花 (Lonicera japonica Thunb.): 金银花在福建的别名比较少,通常直接称为金银花,或根据其颜色变化称之为“二宝花”。

四、全草类药材:

1. 益母草 (Leonurus japonicus Houtt.): 福建地区对益母草的称呼较为统一,通常直接称为“益母草”,或根据其用途称为“九层塔”、“坤草”。

2. 蒲公英 (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.-Mazz.): 福建人称蒲公英为“黄花地丁”、“婆婆丁”。“黄花地丁”描述了其花朵的颜色和生长环境;“婆婆丁”则是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称呼。

五、其他:

需要注意的是,同一中药材在不同地区、不同人群中,其别名可能存在差异。本文仅列举部分福建地区常用的中药材及其部分别名,并非完全穷尽。此外,中药材的采集、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其药性及功效,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,切勿自行用药。 了解这些地方别名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福建地区的传统医药文化,也能够加深我们对中药材的认识。

希望以上信息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,也欢迎各位读者补充更多福建中药材及其别名的信息,共同丰富我们的中医药知识宝库。

2025-05-17


上一篇:石斗:功效与药用价值全解析——详解中药石斗的别名、性味及临床应用

下一篇:积壳、陈皮、广陈皮:积橘子中药别名的药用价值与辨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