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葚的药用价值及中药别名详解27


桑葚,一种甜蜜多汁的浆果,不仅是人们喜爱的美味水果,更在中医药领域拥有悠久的应用历史,其药用价值不可小觑。 本文将深入探讨桑葚丰富的药用别名,并结合其药性、功效以及现代研究成果,全面展现这种小小浆果的巨大潜力。

桑葚,学名Morus alba L.,为桑科植物桑树的成熟果实。其药用历史源远流长,《本草纲目》等众多古代医籍均有详细记载。由于其形态、产地、功效的不同,桑葚在中医药材中拥有众多别名,这些别名往往反映了其不同的特征或应用方式。了解这些别名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桑葚在中医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
桑葚的主要中药别名包括:

1. 桑实:这是桑葚最常用的中药名称,简洁明了,广泛应用于各种中医药典籍和方剂中。“实”字体现了桑葚成熟饱满的形态特征,也暗示其具有滋补的功效。许多古方中直接使用“桑实”指代桑葚入药。

2. 桑椹子:与“桑实”意义相近,更强调其为桑树所结的果实。“椹子”的称谓在民间也较为常见,体现了人们对这种水果的亲切感和熟悉程度。

3. 乌椹子:这是根据桑葚成熟后呈现的黑色或紫黑色外观而命名的。 “乌”字体现了其颜色深邃的特点,也暗示其具有补益肝肾、乌发的功效。此名称在一些地区或特定方剂中使用。

4. 黑桑椹:与“乌椹子”含义相近,更强调其黑色的外观特征,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。此名称在现代一些文献和产品说明中较为常见。

5. 甜桑葚(或甜桑子):这是根据桑葚的甜味特点命名的。虽然并非所有桑葚都特别甜,但“甜”字强调了其口感的一大特色,也暗示其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。该名称多见于民间俗称。

6. 葚:这是桑葚最简洁的名称,直接点明其为桑树的果实。在一些古代文献或简略的药方中,可能会直接使用“葚”字代替桑葚。

7. 紫葚:与“乌椹子”类似,强调其成熟后紫黑色的颜色。该名称在一些地区或特定文献中出现。

8. 桑泡儿(民间俗称):这是某些地区民间对桑葚的俗称,体现了其饱满圆润的形态。“泡儿”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桑葚的样子。

除了以上列举的常见别名外,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医家著作中,桑葚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别称,但其核心含义都是指桑树的成熟果实。 这些不同的称呼,体现了人们对桑葚的观察和认识,也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。

桑葚的药性与功效:

中医认为,桑葚味甘酸,性寒,归肝、肾经。具有以下主要功效:

• 滋阴补血:桑葚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尤其是铁元素,对贫血患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
• 益肾明目:桑葚具有良好的补肾功效,对肝肾不足引起的目眩、视力模糊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

• 润肠通便:桑葚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能够促进肠道蠕动,缓解便秘症状。

• 乌须黑发:古人认为桑葚具有乌发养发的功效,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富含的某些成分对头发健康有一定的益处。

• 生津止渴:桑葚多汁甘甜,能够生津止渴,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。

现代研究:

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桑葚的诸多功效,例如其富含的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等作用。 桑葚提取物已被应用于一些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生产中。

结语:

桑葚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,其药用价值得到了历代中医药学家的认可,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。 了解桑葚的各种别名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种宝贵的植物资源,更好地利用其药用价值,为健康服务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本文仅供参考,桑葚的药用价值因人而异,具体应用需遵医嘱。

2025-05-20


上一篇:黄木:中医药材中的“低调王者”——功效、应用与辨识

下一篇:双耳草、兔耳风:深度解析中药双耳子的别名及药用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