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病中药别名大全及功效详解165


胃,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,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的重任。然而,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饮食不规律,压力巨大,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。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众多中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,成为治疗胃病的利器。许多中药材拥有多个别名,这常常给初学者带来困扰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常用治疗胃病的中药及其别名,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宝贵的药材。

以下列举一些常见治疗胃病的中药及其别名,并简述其功效:

1. 白术:

别名:于术、淅术、山蓟、冬术、苍术(注意与苍术区分,两者功效不同)、云术、杨术、干术、白术头等。 白术味甘、苦,性温,归脾、胃经。具有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安胎的功效。对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呕吐泄泻、水肿等胃病症状有显著疗效。其中“于术”指其成熟的根茎,“淅术”指的是产于淅川的优质白术。不同的别名有时也暗示了药材的产地或品质差异。

2. 茯苓:

别名:茯灵、松腴、茯苓皮、云茯苓、松蕈、茯灵、土茯苓(注意与土茯苓区分,两者功效和归经均不同)。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脾、肾经。具有渗湿利水,健脾安神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脾虚湿困、水肿、泄泻、心悸失眠等,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胃胀、胃痛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“松腴”这个别名形象地描述了茯苓肥厚饱满的形态。

3. 砂仁:

别名:砂仁子、缩砂仁、春砂仁、白豆蔻(需注意与白豆蔻区分,虽同为温中理气药,但功效侧重略有不同)、绿豆蔻。砂仁味辛,性温,归脾、胃经。具有温胃散寒,行气消食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胃寒、呕吐、腹痛、消化不良等。其别名“缩砂仁”指的是干燥后的砂仁果实,“春砂仁”则指春季采收的砂仁,通常品质较好。

4. 陈皮:

别名:橘皮、广陈皮、黄皮、香橘皮。陈皮味辛、苦,性温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的功效。对于脾胃气滞、胸闷腹胀、呕吐、咳嗽痰多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。陈皮的品质与存放时间密切相关,陈放时间越长,药效越好,故名“陈皮”。“广陈皮”指产自广东的陈皮,品质优良。

5. 厚朴:

别名:川朴、重朴、紫朴。厚朴味苦、辛,性温,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具有燥湿消痰,下气除满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胸闷腹胀,呕吐泄泻,痰饮咳喘。不同的别名有时也反映了药材的产地或性状差异。“川朴”指的是四川产的厚朴。

6. 党参:

别名:黄参、防风党参、上党参、潞党参。党参味甘,性平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的功效。对于脾胃虚弱,气虚乏力,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。不同的别名常常反映了药材的产地或品种差异。“上党参”指的是产自山西上党地区的党参,品质最佳。

7. 山药:

别名:薯蓣、淮山药、怀山药、山芋。山药味甘,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。具有补脾养胃,补肺益肾的功效。对于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以及肾虚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。“淮山药”和“怀山药”指的是产自河南淮庆府和怀庆府的山药,以其品质优良而闻名。

需要注意的是: 以上只是部分常用治疗胃病的中药及其别名,并非全部。中药材的辨识和使用需要专业知识,切勿自行用药。 不同的中药材之间存在配伍禁忌,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,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 部分中药材的别名可能与其他功效不同的药材重名,需要仔细辨别,避免误用。

本文旨在普及中医药知识,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。如有任何胃部不适,请及时就医,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
2025-05-24


上一篇:柳桂:功效、别名及药用价值全解

下一篇:朱砂仁药用价值及别名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