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白中药大全:功效、别名及临床应用243


九白,并非单指一种中药材,而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,具有“白”字特征,且药性或功效相近的几种中药材的统称。 这些中药材往往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润肺止咳等功效,其“白”字,通常指其药材的色泽、形态或功效方面的特点。本文将对部分常用且符合“九白”特征的中药材进行详细解读,并探讨其别名、功效及临床应用。

一、 白芷

白芷,别名:香白芷、芷、泽芷、满山香、牙痛药等。其根部入药,性温,味辛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发表散寒、通窍止痛、消肿排脓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感冒、头痛、鼻塞、牙痛、痈疽疮疡等症。白芷的“白”字,主要体现在其根茎的颜色上,洁白而略带黄褐色。此外,其芳香的气味也为其显著特征。

二、 白术

白术,别名:于术、冬术、白术、苍术等(注意与苍术区分)。其根茎入药,性温,味苦、甘,归脾、胃经。具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脾虚倦怠、泄泻、水肿、自汗等症。白术的“白”字,同样体现在其根茎的颜色上,多为白色或黄白色。需要注意的是,白术与苍术虽然名字相似,但功效与归经有所不同,需仔细辨别。

三、 白芍

白芍,别名:白芍药、赤芍药(与赤芍区分)、山芍药等。其根入药,性凉,味苦、酸,归肝、脾经。具有养血柔肝、敛阴止汗、平抑肝阳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、自汗、盗汗、肝阳上亢等症。白芍的“白”字,指其根皮的颜色,呈白色或微带黄白色。与赤芍相比,白芍药性偏凉,功效上也有所区别,切不可混淆。

四、 白蔹

白蔹,别名:白药子、蔹、山药子、野薯蓣等。其块根入药,性平,味甘、淡,归肾、脾经。具有补脾益肾、强筋健骨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、腰膝酸软、筋骨无力等症。其“白”字,多指其块根的色泽,呈白色或淡黄色。

五、 白僵蚕

白僵蚕,别名:僵蚕、僵虫、蚕蜕、白僵虫等。为家蚕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虫体,性微寒,味甘、咸,归肝、肺经。具有祛风解痉、化痰散结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痉挛抽搐、癫痫、瘰疬等症。其“白”字,来源于其虫体颜色,呈白色或灰白色。

六、 白附子

白附子,别名:独白附、独活、附子、乌附子等。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块茎,性温,味辛、苦,归肝、脾经。具有祛风痰、定惊搐、消肿止痛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中风痰壅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癫痫、痈肿等症。需要注意的是,白附子有毒,需谨慎使用,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
七、 白芥子

白芥子,别名:芥子、白芥、黄芥子(与黑芥子区分)等。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成熟种子,性温,味辛、苦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温肺化痰、消肿散结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、胸胁胀满、气滞腹痛等症。其“白”字,体现在其种子的颜色上,多为黄白色。

八、 白扁豆

白扁豆,别名:扁豆、南扁豆、白藊豆等。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,性平,味甘,归脾、胃经。具有健脾化湿、和中消暑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、呕吐、暑湿吐泻等症。其“白”字,指其种子的颜色,为白色或淡黄色。

九、其他“九白”候选:

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“九白”中药外,还有一些中药材也可能被纳入“九白”的范畴,例如白鲜皮、白花蛇舌草等,其功效也多与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相关。但由于“九白”并非一个正式的药材分类,其具体范围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,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。

结语:

以上只是对部分“九白”中药材的简要介绍,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,不可盲目用药。 中药材的选用、剂量及使用方法都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服用,以免发生意外。

本文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。如有任何健康问题,请咨询专业医师。

2025-05-26


上一篇:生草乌的别名大全及药用辨识

下一篇:隔山香的别名大全及药用价值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