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白砒:名称、别名及毒性辨析301


白砒,一个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,它在中药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,既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,也蕴含着极高的毒性风险。因此,深入了解其名称、别名以及相关的毒性知识至关重要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药白砒的各种称呼,并分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安全使用问题。

“白砒”并非一个正式的中药学名称,它通常指三氧化二砷 (As₂O₃),是一种无机砷化合物。由于其外观为白色粉末状,故俗称“白砒”。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名称,导致很多人对其药用价值和毒性混淆不清。在古代医籍和民间流传中,它有着许多别名,这些别名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形态、来源、用途甚至禁忌。

白砒的主要别名包括:

1. 砒霜:这是白砒最为常见的别名,也是许多人对其的第一印象。 “霜”字形象地描述了三氧化二砷在自然界中常常以霜状结晶出现,尤其是在含砷矿物风化后。 砒霜一词在古籍中频频出现,也常常与中毒事件联系在一起,因此更增添了其神秘和危险的色彩。

2. 信石: 信石是古代对白砒的另一个常用名称。 “信”字可能与它在古代曾被用作某些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助熔剂有关,暗示其可靠的化学作用。 “石”字则表明其矿物来源。 信石在不同地区,不同时期,甚至不同文献中,其含义也略有差异,有时甚至泛指含砷的矿物。

3. 鹤顶红: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,但极易产生误解的别名。 很多人误以为鹤顶红是一种剧毒的红色物质,其实并非如此。 历史上所谓的“鹤顶红”并非真的鹤头顶上的红色物质,而是对一些剧毒物质的泛称,其中就包括三氧化二砷。这个别名增添了白砒的传奇色彩,也加剧了人们对其毒性的恐惧。

4. 红信石: 与信石相比,红信石指颜色偏红的砷化合物,其成分和毒性与白砒类似,但并非完全相同。两者在古代的药用和毒用上也常常混淆。

5. 其他别名: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别名外,还有一些地区性的或较少使用的名称,例如“石胆”、“白 arsenic”(英文名称的音译)等。 这些名称的出现,体现了白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认知和称呼。

白砒在中医药中的应用:

尽管具有剧毒,白砒在古代中医药中也有少量应用,主要用于治疗某些顽固性皮肤病、恶性肿瘤等。但其用量极其严格,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否则极易发生中毒。 古代医家对白砒的使用十分谨慎,强调“药性猛烈,非得其宜,不可轻试”。 现代医学早已摒弃了白砒在临床上的应用,其治疗作用也已被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所取代。

白砒的毒性:

白砒的毒性主要源于砷元素。砷进入人体后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,损害多个器官系统,如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等。急性砷中毒症状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痛、呼吸困难等,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。慢性砷中毒则表现为皮肤损害、神经系统症状、血液系统疾病等。 值得注意的是,白砒的毒性与其剂量、进入途径、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。 即使少量接触,也可能造成健康损害。

总结:

中药白砒及其诸多别名,在中医药史和民间传说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 了解这些别名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既具有药用价值又极具毒性的物质。 然而,必须强调的是,白砒的毒性不容忽视,切勿自行使用,更不能将其用于非医学目的。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,白砒已被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所替代,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已微乎其微。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白砒,理性认识其药性和毒性,避免因误解或滥用而造成严重后果。

2025-07-04


上一篇:玉母:中药别名、功效及应用详解

下一篇:追风箭的功效与作用及中药别名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