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刺蒺藜(其麦)功效与作用:平肝潜阳、祛风明目,从古老别名探秘到现代应用全解析222
这味中药,就像一个低调的智者,静静地扎根于田野、荒地之间,用它那独特而带有尖刺的果实,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揭开“其麦”的神秘面纱,探寻它从古至今的药用传奇。
---
亲爱的朋友们,当您漫步乡间小路,是否曾注意到一种匍匐生长、开着黄色小花、结着带刺果实的植物?它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——蒺藜(学名:*Tribulus terrestris*)。在中药世界里,它以其独特的药性,被誉为平肝、明目、祛风的“多面手”。而“其麦”这个别名,则如同它的一张古老“身份证”,承载着历史的印记。今天,我将带您深入了解这味中药的方方面面,从它的别名探源,到传统功效,再到现代药理研究,为您呈现一个全面而生动的“其麦”世界。
一、溯本寻源:从蒺藜到“其麦”——别名的智慧
蒺藜,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“扎人”的形象。它的果实成熟后,坚硬而布满尖刺,如同古代兵器上的“蒺藜”,很容易扎破车轮或人的脚,因此得名。而“刺蒺藜”则是对其带刺特性的进一步强调,也是我们日常中药房里最常用的称呼。那么,“其麦”这个别名又是从何而来呢?
“其麦”一词,在古代医籍中并不算最常见的称呼,但它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。据考证,这个别名可能与其形态或生长习性有关。有说法认为,蒺藜果实成熟后,其形状略似小麦颗粒,故有“其麦”之称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其最早被记载为“旁通”,《名医别录》则有“地蒺藜”之名,后世医家又多称之为“白蒺藜”(指其晒干后色白)或“沙蒺藜”(多生长于沙地)。这些别名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蒺藜的特性,而“其麦”则更显一份古朴与诗意,提醒我们这味看似寻常的植物,承载着悠久的药用历史。无论何种称谓,它们都指向同一种植物——*Tribulus terrestris L.*,一种以其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的特色中药。
蒺藜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南方部分省份,常见于田边、路旁、荒地等处。每年夏秋季节,当其果实成熟、开裂时即可采收,晒干后去除杂质,炮制后即可入药。
二、古籍流芳:中医药典中的“其麦”智慧
“其麦”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。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蒺藜就被列为上品,认为其“主恶血,破癥结,利小便”,并有“久服明目,轻身”之功。这为后世医家研究和应用蒺藜奠定了基础。
到了明代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蒺藜的记载更为详尽,指出其“破恶血,治难产,症结,乳痈,瘰疬,痔瘘,明目,止瘙痒,消肿胀”。这些记载充分体现了蒺藜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价值。
性味归经:
蒺藜(刺蒺藜)性味:辛、苦,微温。
归经:肝经。
从其性味归经中,我们便能窥见其主要功效:
* 辛散: 辛味有发散、行气、活血的作用,能够散邪、疏通,对风邪入侵或气血郁滞有益。
* 苦降: 苦味有泻火、燥湿、通便的作用,能够清泄实热、降逆。
* 微温: 其性微温,温而不燥,补而不滞,能温煦肝脏,助阳气生发。
* 归肝经: 表明其主要作用靶点在肝脏,与肝脏的生理功能(如疏泄、藏血)紧密相关。
主要功效与传统应用:
1. 平肝潜阳,息风止眩: 蒺藜味辛能散,苦能降,微温不燥,入肝经,能够平抑肝阳、息风止眩。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面红目赤等症状,常与石决明、钩藤、菊花等同用,如《证治准绳》中的平肝汤,或现代临床上的平肝潜阳类方剂。
2. 疏肝解郁,行气止痛: 肝主疏泄,若肝气郁结,则可出现胸胁胀痛、情志不畅等症状。蒺藜辛散苦降,能助肝气条达,疏肝解郁。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胀痛,或乳房胀痛、月经不调等症,可与柴胡、香附、郁金等药配伍。
3. 祛风明目,退翳消肿: 蒺藜具有较强的祛风作用,风邪侵袭眼部,常导致目赤肿痛、多泪羞明、翳膜遮睛等。蒺藜能清肝火、散风热、明眼目,是治疗多种眼疾的常用药。临床上常用于风热目赤、泪多、青盲、翳膜等,可与菊花、决明子、谷精草、蝉蜕等同用,如在眼科名方“白蒺藜散”中即有其身影。
4. 活血止痒,祛风止痛: 蒺藜活血化瘀,祛风止痒的功效显著。对于血虚风燥或风热内蕴引起的皮肤瘙痒症,如荨麻疹、湿疹、风疹、顽固性皮肤瘙痒等,都有良好的疗效。它能深入血分,祛风止痒,缓解皮疹,常与防风、蝉蜕、当归、生地等配伍。在治疗白癜风方面,古籍中也有应用蒺藜的记载,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对酪氨酸酶活性有一定影响,有助于色素再生。
三、现代探索:“其麦”的新面貌
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科学家们对蒺藜(其麦)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,证实了其多种传统功效,并发现了新的应用潜力。
1.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: 这是蒺藜在西方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。研究发现,蒺藜果实中富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,特别是原薯蓣皂苷(protodioscin)等。这些成分被认为能够促进人体黄体生成素(LH)的分泌,进而刺激睾酮(Testosterone)的合成和释放,从而改善男性性功能,增加精子数量和活力,对男性性腺功能减退、勃起功能障碍、不育症等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。在健身界,它也常被用作天然睾酮促进剂,以提高运动表现和肌肉增长。
2. 心血管保护作用: 蒺藜提取物具有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。其皂苷类成分能够扩张血管,降低外周阻力,从而起到降压效果;同时,它还能抑制胆固醇吸收,促进胆固醇代谢,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,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。
3. 抗炎与抗氧化作用: 蒺藜中含有黄酮类、生物碱类等多种活性成分,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。它们能清除体内自由基,减轻氧化应激损伤,从而保护细胞和组织,对抗多种炎症反应,这解释了其在皮肤病和风湿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的机制。
4. 利尿与排石作用: 蒺藜的利尿作用在古籍中早有记载。现代研究发现,其成分能够增加尿量,促进肾脏对水盐的排泄,对肾结石、尿路结石的排出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,同时也能减轻水肿。
5. 肝脏保护: 鉴于其归肝经,现代研究也探索了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。部分研究表明,蒺藜可能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能降低肝酶水平,改善肝功能。
四、其麦入药与日常应用:智慧与谨慎并行
在临床上,蒺藜(刺蒺藜)通常以其干燥成熟的果实入药。根据中医理论,炮制方法不同,其功效也会有所侧重。
* 生蒺藜: 药性偏于祛风、明目、止痒。
* 炒蒺藜(麸炒或酒炒): 经过炒制后,其药性趋于平和,增强了平肝疏肝的功效,减少了生品的刺激性,更适合脾胃虚弱者。
常用剂量:
蒺藜的常用剂量一般为6-12克,煎汤内服。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、体质以及配伍情况由专业中医师来决定。
日常养生应用(需在专业指导下):
* 蒺藜代茶饮: 对于肝火旺盛、目赤肿痛或皮肤瘙痒者,可在医师指导下,取少量炒蒺藜泡水代茶饮,以清肝明目、祛风止痒。
* 药膳: 在某些药膳中,蒺藜也会被作为配料加入,如与菊花、枸杞等同煮,制成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汤饮,但同样强调个体化辨证和专业指导。
五、用药指南:安全与禁忌
尽管蒺藜功效卓著,但并非人人适用。在使用时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。
1. 禁忌人群:
* 气血虚弱者: 蒺藜具有辛散耗气之性,气血亏虚者应慎用,以免耗伤正气。
* 孕妇: 蒺藜有活血之效,可能引起宫缩或影响胎儿,因此孕妇禁用。
* 肝肾阴虚无实火者: 蒺藜性微温,对于无实火的阴虚患者,可能会加重阴虚症状。
* 小便多者: 蒺藜有利尿作用,小便频多者应慎用。
2. 注意事项:
* 蒺藜的果实带有尖刺,煎煮前务必仔细清洗,并可打碎或装入纱布袋中煎煮,以防药渣刺激咽喉。
*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,如恶心、呕吐等。
* 与西药同时服用时,需咨询医生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。
结语
从扎脚的“蒺藜”到富有诗意的“其麦”,这味中药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,跨越千年时光,在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研究中都展现出非凡的价值。它不仅是平肝潜阳、祛风明目的良药,更是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一座桥梁。
然而,再好的药也需要对症施治。我在此再次强调,任何中药的使用都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诊断和用药。让我们带着对自然和健康的敬畏之心,合理运用中医药宝库中的智慧,让“其麦”的药用光芒,继续照亮我们的健康之路。
2025-11-01
川鲁中药别名揭秘:地域特色如何塑造草药智慧与俗名传奇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98730.html
告别湿气重困扰,深度解析健脾祛湿中药枕头的功效、配方与使用指南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98729.html
一文读懂中药:常见功效、应用与选购指南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gongxiao/98728.html
揭秘中药排毒养生秘籍:古老智慧如何焕活你的身体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gongxiao/98727.html
[中药山药干作用]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zuoyong/98726.html
热门文章
中药别名“砂”一览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5700.html
火苗草的别名与药用价值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277.html
香砂别名,功效及用法大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650.html
木豆:中医常用别名大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134.html
中药牛大力别名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4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