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中药黄腊:别名、功效与应用全解析175
---
你可知道,厨房里常见的一种东西,竟然是中医宝库中的一味妙药?它源自辛勤劳作的蜜蜂,色泽金黄,质地温润,既能滋养肌肤,又能调理内脏。这味药材,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究的——中药黄腊。它不仅仅是“黄腊”那么简单,其背后还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别名、丰富的功效以及广泛的应用。
一、黄腊的“身份证”: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
首先,我们来给黄腊一个明确的定义。在中医药学中,黄腊(Huáng Là)是指由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(Apis cerana Fabricius)或意大利蜂(Apis mellifera Linnaeus)分泌的蜡质,经炼制而成。简单来说,它就是未经漂白的蜂蜡。它的颜色呈淡黄色至黄褐色,质地较硬,常带有蜂蜜的特殊香气。
这个“黄腊”的名称,直观地描述了它的颜色和物理形态,是药材市场上最常见、最规范的称谓。
二、黄腊的“家族谱”:那些耳熟能详与容易混淆的别名
“别名”是中药世界里一个妙趣横生的部分,它常常反映了药材的来源、形态、颜色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呼。对于黄腊而言,它的别名既有非常直接的,也有一些需要仔细辨别以防混淆的。
1. 最直接的兄弟:蜂蜡(Fēng Là)
这是黄腊最常见、最没有争议的别名,也是其本质的直接体现。蜂蜡,顾名思义,就是蜜蜂产的蜡。无论是药典还是民间,提到蜂蜡,通常指的就是黄腊。这个名称简明扼要,容易理解,因此在许多场合与“黄腊”通用。
2. 古籍中的称谓:蜜蜡(Mì Là)
在一些古代医籍,特别是早期的本草著作中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的“蜜蜡”,便是指黄腊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认为其“味甘、平,主下痢脓血,补虚弱,生肌肉。”这表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黄腊的药用价值。然而,在现代汉语语境中,“蜜蜡”更多是指一种琥珀的品种,与药用蜂蜡并非一物。因此,在阅读古籍时,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“蜜蜡”的具体含义。在当代中医药学中,为避免混淆,多用“黄腊”或“蜂蜡”。
3. 颜色与漂白:白蜡(Bái Là)与黄腊的区别
提到黄腊,就不得不提白蜡。白蜡通常是指经过漂白、脱色处理后的蜂蜡,颜色呈白色或类白色。在药用方面,虽然白蜡和黄腊的来源相同,但经过加工后,其某些成分和药性可能会有所变化。中医传统上更偏爱未经精炼的黄腊,认为其药效更纯粹、更完整。在现代药剂学中,白蜡更多地被用作赋形剂,如制作栓剂、软膏基质等,因为它颜色洁白,对成品颜色影响小。
此外,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“白蜡”,指的是由白蜡虫分泌的蜡质,主要用于工业和工艺品制作,其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与蜂蜡(黄腊)完全不同,不可混淆。
4. 容易混淆的“虫蜡”系列:川蜡(Chuān Là)与黄腊的界限
在蜡类药材中,除了蜂蜡,还有一种著名的川蜡(也称虫蜡、中国蜡、树蜡)。川蜡是由白蜡虫寄生在女贞树或白蜡树上分泌的蜡质,经过收集加工而成。它的主要产地在四川,故名川蜡。川蜡与黄腊虽然都属于天然蜡质,但来源、成分和功效截然不同。川蜡味甘、涩,性凉,主要用于止血、止泻、收敛疮口,而黄腊性平,更偏重于润燥、生肌。因此,在辨别时务必搞清楚,川蜡并非黄腊的别名,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材。
综上所述,黄腊最主要的、最确切的别名就是蜂蜡。而“蜜蜡”是古称,今多指琥珀;“白蜡”是漂白后的蜂蜡或指白蜡虫分泌的蜡;“川蜡”则是另一种虫蜡。辨明这些,才能在中药的世界里游刃有余。
三、黄腊的“内涵”:中医视角下的药性与功效
了解了黄腊的身份,我们再来看看它的“内涵”——在中医药学中,黄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?
1. 药性归经
黄腊味甘,性平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甘: 甘味药多具补益、缓和、调和药性等作用。黄腊的甘味使其具有滋润、补益之功。
平: 性平表示其药性温和,不偏寒不偏热,适合大多数体质的人使用,且不易引起偏性反应。
脾、胃、大肠经: 黄腊归入这三条经络,预示着它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,对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肠道的传导功能具有调节作用。
2. 主要功效
黄腊的功效概括起来有润燥、止泻、生肌、敛疮、止痛。
润燥: 黄腊质地滋润,能够滋养津液,改善干燥症状。对于因津液不足导致的肠燥便秘、口干舌燥、皮肤干裂等有很好的疗效。它能形成保护膜,减少水分蒸发。
止泻: 这一点听起来似乎与“润燥”有些矛盾,但却是黄腊的独特之处。黄腊能够“固涩”,对脾虚久泻、慢性痢疾、肠炎等引起的腹泻有收敛止泻作用。它能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,减少肠道刺激,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,有助于粪便成形。这体现了中医“双向调节”的智慧,润而不滑,涩而不滞。
生肌敛疮: 这是黄腊外用最显著的功效。它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,加速伤口愈合,同时收敛疮口,减少渗出。
止痛: 黄腊在外用时,能覆盖创面,减少外界刺激,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。内服时,其缓和作用也能减轻肠道痉挛引起的疼痛。
四、黄腊的“舞台”:传统与现代的应用
黄腊凭借其独特的药性,在内服外用、药剂辅料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1. 内服应用
黄腊内服多用于以下病症:
久泻久痢: 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腹泻、痢疾,黄腊能起到固涩止泻的作用。著名的方剂如“黄腊丸”,便是以黄腊为主药,治疗久泻不止,大便中带有脓血等症。它能温和地收敛肠道,缓解炎症。
肠燥便秘: 对于老年人或体虚者因津液不足、肠道失润所致的便秘,黄腊能润滑肠道,促进排便。常与蜂蜜、麻油等同用,增强润肠通便的效果。
慢性咳嗽、咽干: 对于久咳不愈,伴有咽干、口渴等燥证表现者,黄腊的润燥作用能滋润肺燥,缓解咳嗽。
驱虫: 古代医家也曾用黄腊来治疗蛔虫病,认为其有缓和驱虫的作用,可使虫体麻痹排出。
内服黄腊通常需烊化(隔水加热融化)后服用,也可制成丸剂、胶囊等。
2. 外用应用
黄腊在外用方面更是大放异彩,是许多经典外用药膏的重要成分:
烧烫伤: 黄腊能隔离空气,防止感染,并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,减轻疼痛。
创伤、溃疡、褥疮: 对于各种久不收口的创伤、皮肤溃疡、慢性不愈合的褥疮,黄腊能生肌敛疮,加速愈合,减少瘢痕形成。
皮肤皲裂、冻疮: 冬季常见的手足皲裂、冻疮,用含有黄腊的软膏涂抹,能滋润皮肤,修复裂口,保护创面。
痔疮: 黄腊制成的栓剂或软膏,对痔疮有消炎止痛、收敛止血、促进愈合的作用。
黄腊因其稳定的物理性质和温和的药性,是制作膏药、软膏、栓剂等外用制剂的理想基质。
3. 药剂辅料
在现代中药制剂中,黄腊作为药用辅料的作用同样重要。它可以:
作丸剂的赋形剂: 许多中药丸剂需要黄腊作为粘合剂和保护层,使丸剂易于成形,且能缓慢释放药效。
作胶囊的填充剂: 用于填充一些液体或半固体药物的胶囊,增加稳定性。
作药膜的基质: 生产药用贴膜、口腔含片等。
五、现代研究与使用注意事项
现代药理研究也逐渐揭示了黄腊的奥秘。研究表明,蜂蜡主要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类、游离脂肪酸、游离醇以及碳氢化合物等组成。它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、促进伤口愈合、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。这些研究为黄腊的传统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使用注意事项:
内服剂量: 一般为3-9克,需烊化服用。
外用: 取适量溶化后或制成制剂外敷。
禁忌: 黄腊虽性平,但脾虚湿盛或湿热泻痢者慎用,以免滋腻碍湿。外伤初期有大量渗液或感染严重者,宜先清创处理,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使用黄腊促进愈合。
质量鉴别: 优质黄腊色泽呈淡黄或黄褐色,质地坚实细腻,具有蜜蜂特有的香气,无杂质。
结语
中药黄腊,这味源于自然的馈赠,以其温和而深远的功效,在中医体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。从其最直接的别名“蜂蜡”,到古籍中的“蜜蜡”,再到与“白蜡”、“川蜡”的清晰区分,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历史的沉淀。它的润燥、止泻、生肌、敛疮之功,无论内服还是外用,都展现出中医“以平为期”的智慧。在现代,黄腊不仅继续发挥着传统疗效,更在药剂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下次当你看到一块普通的蜂蜡时,不妨多看一眼,或许你会发现,这块小小的蜡质,蕴含着超越你想象的健康力量和古老智慧。
2025-11-02
中药开花:不仅仅是美景,更是决定药效的关键时刻!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zuoyong/98941.html
中药雅称里的花样智慧:探寻草本植物的诗意与疗效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98940.html
鹅不食草:一味药草,通鼻窍、散风寒,揭秘其神奇功效与现代应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gongxiao/98939.html
中药刘寄奴功效全解析:止血化瘀消肿,古方今用知多少?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gongxiao/98938.html
中医祛湿减肥秘籍:告别虚胖水肿,用天然中药材重塑健康轻盈体态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qushi/98937.html
热门文章
中药别名“砂”一览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5700.html
火苗草的别名与药用价值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277.html
香砂别名,功效及用法大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650.html
木豆:中医常用别名大全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3134.html
中药牛大力别名
https://h5cards.com/zhongyaobieming/4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