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水草的中药别名200


腹水草,又名猪苓,是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根部入药,具有利尿消肿、清热解毒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水肿、腹胀、尿少等症。自古以来,腹水草便因其独特的中药功效而被广泛应用,并有不少的中药别名。

一、猪苓

猪苓是腹水草最常见的别名,也是其最早出现的名称。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,猪苓"主水气,利小便,消痰癖,破结气,下气。"因此得名猪苓,意指其利尿消肿的功效。

二、土茯苓

土茯苓也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形似茯苓,且生长于土壤中而得名。土茯苓与茯苓同属真菌类,但药性有别。土茯苓偏于利尿消肿,而茯苓则更侧重于健脾益气。

三、豨莶

豨莶是腹水草的又一别名,源自其根部形似豨莶(猪母乳头)而得名。豨莶与猪苓在功效上有一定相似性,均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,但豨莶的药性较强,常用于治疗顽固性水肿。

四、猪矢草

猪矢草是腹水草的俗称,因其根部大小、形状与猪粪相似而得名。猪矢草的药性与猪苓基本相同,但因其名称不雅,故在正式的中药文献中较少出现。

五、石苓

石苓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常附着在石块上生长而得名。石苓的药性与猪苓相似,但偏于清热解毒,常用于治疗湿热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六、地茯苓

地茯苓也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生长在地下而得名。地茯苓的药性与猪苓基本相同,但偏于补益气血,常用于治疗虚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七、水茯苓

水茯苓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常生长在水中或潮湿地带而得名。水茯苓的药性与猪苓相似,但偏于清热凉血,常用于治疗热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八、山茯苓

山茯苓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常生长在山坡或山地而得名。山茯苓的药性与猪苓相似,但偏于健脾养胃,常用于治疗脾虚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九、金茯苓

金茯苓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呈金黄色而得名。金茯苓的药性与猪苓相似,但偏于补益元气,常用于治疗气虚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十、赤茯苓

赤茯苓是腹水草的别名,因其根部呈赤红色而得名。赤茯苓的药性与猪苓相似,但偏于清热利湿,常用于治疗湿热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综上所述,腹水草的中药别名众多,反映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。这些别名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腹水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,也揭示了其不同的药性偏向。在临床应用中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,选择合适的别名来进行治疗。

2024-11-30


上一篇:中药大力子的多种别名与功效

下一篇:羊蹄根的别名:补气血、祛瘀血的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