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半夏:别名大全及药性解析397


半夏,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,在中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,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。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和独特的药性,半夏有着许多别名,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不同认识。

中药半夏的别名:
天南星:半夏又名天南星,取自其叶片朝天的形态,犹如一株星宿。
慈竹:半夏的块茎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古人将其比喻为慈竹,寓意其具有祛邪避秽之功效。
白附子:半夏的块茎呈白色,形状似附子,故名白附子。
吴茱萸姜:半夏原产于吴地,其块茎辛辣味重,犹如茱萸,故名吴茱萸姜。
天星:半夏的块茎形状似星宿,故名天星。
石菖蒲:半夏的块茎常与石菖蒲合用,故名石菖蒲。
半夏切:半夏的块茎切片,故名半夏切。
半夏曲:半夏的块茎加工后制成曲子,故名半夏曲。
炮半夏:半夏的块茎经过炮制后,故名炮半夏。
生半夏:半夏的块茎未经炮制,故名生半夏。
魁星:半夏的块茎形状似魁星印,故名魁星。

中药半夏的药性:

半夏味辛、苦,性温,有毒,归肺、胃、脾经。其主要药性如下:
消痰降逆:半夏具有消痰降逆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
燥湿化痰: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湿痰内阻、胸闷气喘等症状。
解毒止痛:半夏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疮疡肿痛、毒蛇咬伤等症状。
利胆退黄:半夏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胆囊炎、黄疸等症状。

注意:半夏有毒,不可生用,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。否则,可引起中毒反应,如恶心呕吐、头晕头痛等症状。炮制方法一般为先将半夏浸泡,然后切片晒干或烘烤,再研成粉末。

总结:

半夏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其别名众多,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不同认识。半夏具有消痰降逆、燥湿化痰、解毒止痛、利胆退黄等药性,在中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。但需要注意,半夏有毒,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。

2024-11-29


上一篇:黄芪的别名与传说

下一篇:中药香草别名:揭秘植物界的“化名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