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别名大揭秘:天葵子的别名207


天葵子,别名众多,在中国各地被称谓各地,但均表现出其独有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。以下列举天葵子的部分别名,并简要介绍其药用价值和文化背景。

一、蒂葵子

蒂葵子是天葵子的一个常见别名,主要分布于广东、福建等地。蒂取蒂头之意,指天葵子的果蒂,药用时多连蒂一起使用。蒂葵子具有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疮疡等症。

二、蛇舌草

蛇舌草又名蛇舌头、地犀草,因其叶片形似蛇舌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湖南、江西等地。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蛇虫咬伤、疮疡出血、咽喉肿痛等症。在湖南等地,民间还有用蛇舌草泡酒的习俗,用来治疗风湿骨痛、腰腿酸痛等症。

三、紫珠草

紫珠草因其果实成熟后呈紫黑色而得名,主要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紫珠草具有清热利湿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血尿、痢疾等症。在四川等地,民间还有用紫珠草煎水沐浴的习俗,用来治疗皮肤瘙痒、湿疹等症。

四、旱莲草

旱莲草又名旱莲子,因其果实形似莲子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华北、西北等地。旱莲草具有清热利湿、滑肠通便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便秘等症。在内蒙古等地,民间还有用旱莲草煮粥的习俗,用来治疗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
五、地犀草

地犀草又名蛇舌头、蛇衔草,因其根茎形似地犀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等地。地犀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蛇虫咬伤、疮疡出血、咽喉肿痛等症。在东北等地,民间还有用地犀草泡酒的习俗,用来治疗风湿骨痛、腰腿酸痛等症。

六、溪黄草

溪黄草因其生长在溪水旁而得名,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。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疮疡等症。在广东等地,民间还有用溪黄草煮水洗澡的习俗,用来治疗皮肤瘙痒、湿疹等症。

七、白花蛇舌草

白花蛇舌草因其花朵为白色而得名,主要分布于华东、华中地区。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蛇虫咬伤、疮疡出血、咽喉肿痛等症。在江苏等地,民间还有用白花蛇舌草泡茶的习俗,用来治疗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等症。

八、石菖蒲

石菖蒲又名菖蒲草、蒲草,因其根茎形似菖蒲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地。石菖蒲具有醒脑开窍、健脾安神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、心悸失眠、咳嗽气喘等症。在我国古代,石菖蒲还有端午插菖蒲的习俗,用来驱邪避疫、保佑平安。

九、紫草

紫草又名红草、紫根,因其根茎为紫色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地。紫草具有凉血止血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血崩血瘀、疮疡肿毒、蛇虫咬伤等症。在我国古代,紫草还有用紫草根染色布料的习俗,用来制作成衣服、饰品等,具有防腐抗菌、消炎止痒的功效。

十、姜黄

姜黄又名郁金、黄姜,因其根茎为黄色而得名。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。姜黄具有活血化瘀、消炎止痛、健胃消食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风湿骨痛、消化不良等症。在我国古代,姜黄还有用姜黄粉入药、入菜的习俗,用来调味增色、杀菌消炎。

2025-01-18


上一篇:草血竭:古方别名,药效渊源

下一篇:中药青天葵别名大盘点,一个比一个奇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