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血竭:古方别名,药效渊源293


在中医药宝库中,草血竭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。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,还拥有众多别名,反映了其广泛的应用和多元的功效。

1. 血竭草:此名直译,形象地描述了草血竭茎叶折断后流出的犹如血液般的红色汁液,具有止血活血之效。

2. 接骨草:草血竭治跌打损伤、骨折有奇效,故有此别名,反映了其接骨续筋的药用特性。

3. 筋会草:与接骨草类似,此别名也突出了草血竭对筋骨损伤的疗愈作用,强调其接续筋骨、疏通经络的功效。

4. 鹿血竭:鹿血竭是鹿科动物的血液凝结而成,而草血竭外观与鹿血竭相似,故得此名,同样具有活血止血、补气益血之效。

5. 吴茱萸:此别名源自草血竭叶片的形状与吴茱萸(一种芸香科植物)相似,凸显了草血竭温阳散寒、消积导滞的药用用途。

6. 血梨皮:草血竭树皮呈红棕色,表面有纵向条纹,似梨皮,故得此名,体现其止血涩肠、消炎止痛的功效。

7. 伏苓草:此别名与茯苓无甚关联,而是取其与茯苓药效相似的健脾利水、安神益智之用,反映了草血竭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。

8. 马尾草:草血竭的叶片细长,似马尾,故有此别名,突出了其清热利尿、解毒消肿的药用特性。

9. 断血草:此名形象地描述了草血竭止血之效,强调其能迅速止血、消散瘀血的作用,在民间广泛应用于外伤出血。

10. 血风草:此别名反映了草血竭活血化瘀、驱风止痛的功效,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症。

11. 赤根子:草血竭的根部呈红色,故得此名,凸显了其补血活血、强筋壮骨的药用价值。

12. 刺护花:草血竭叶片边缘有锯齿状,如刺护花般,故有此别名,暗示其清热解毒、消炎杀菌的药用特性。

13. 三七花:此别名源自草血竭与三七同属五加科植物,且花朵相似,但药效有所不同,草血竭更偏重于活血化瘀、止血安神。

14. 山茵草:因草血竭生长在山野中,故有此别名,凸显其清热解毒、利湿消肿的药用价值,在南方地区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感染。

15. 跌打草:此别名最能概括草血竭的药用功效,即跌打损伤、骨折的良药,体现其活血化瘀、接骨续筋的强大作用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
2025-01-18


上一篇:炒地榆的其他中药别名

下一篇:中药别名大揭秘:天葵子的别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