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中药别名一览193


引言

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。中药的别名繁多,不同朝代、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叫法。明朝时期,中药别名得到进一步发展,许多中药新增了别名,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阿胶

别名:驴皮胶、驴皮阿胶、东阿胶

阿胶是一种以驴皮为主要原料熬制成的中药,具有补血止血、滋阴润肺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阿胶,驴皮胶也。驴皮者,取苍老之驴皮,去毛血,熬取其汁。”

人参

别名:潞党参、园参、山参

人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部入药,具有大补元气、生津止渴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人参,性温,味甘,无毒。主治虚损劳疾,亡阳脱症,寒热惊风,补五脏,安精神。”

茯苓

别名:山茯苓、云苓、猪苓

茯苓是一种大型真菌,菌核入药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和胃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茯苓,性平,味甘,无毒。主治消渴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胀满、虚劳咳嗽、胸中烦热。”

陈皮

别名:橘皮、广陈皮、新会陈皮

陈皮是柑橘类的果皮,经过干燥加工而成,具有理气健胃、化痰止咳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陈皮,性温,味辛、苦。主治胸腹胀满、饮食不消、呕吐呃逆、咳嗽气喘。”

当归

别名:川芎、唐归、益母草

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部入药,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当归,性温,味甘,无毒。主治妇人月经不调、血虚经闭、血晕崩漏、产后恶露不止。”

白术

别名:苍术、厚朴、吴术

白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入药,具有健脾利湿、燥湿化痰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白术,性温,味甘苦,无毒。主治脾虚泄泻、脘腹胀满、呕吐呃逆。”

黄芪

别名:黄耆、绵芪、膜荚黄芪

黄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部入药,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生肌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黄芪,性温,味甘,无毒。主治气虚乏力、自汗盗汗、肺虚咳嗽。”

甘草

别名:甜草、蜜草、草甘草

甘草是一种多年生成草本植物,根部入药,具有补气和中、清热解毒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甘草,性平,味甘,无毒。主治脾胃虚弱、肺气不足、咳嗽痰多。”

黄连

别名:金连、苦草、鸡舌草

黄连是一种多年生成草本植物,根部入药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黄连,性寒,味苦,无毒。主治心烦口渴、湿热痢疾、泄泻呕吐。”

附子

别名:乌头、川附子、川乌

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入药,具有回阳救逆、温肾壮阳等功效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附子,性热,味辛,有毒。主治阳虚厥逆、手足厥冷、腰膝酸冷。”

结语

明朝时期中药别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这些别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和使用,也体现了明代中药学的丰富内涵。掌握中药别名对于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。

2024-12-04


上一篇:觅竹中药别名:走马风花与竹节蜘蛛

下一篇:茨术别名盘点:俗宝、姜半夏、半夏和芋头姜